小麥田
封面故事
臺灣小麥有多好,麵包師最知道

在桃園市中壢區的「100種生活」烘焙教室裡,「安德尼斯烘焙坊」、「吳克己麵包工作室」創辦人吳克己取出剛烤好的臺灣小麥法國長棍麵包,香味四溢,切面布滿大小不一的氣孔並閃爍亮澤。熟悉多國麵粉特性的他表示:「我從來不會評斷麵粉的好或壞。了解更多麵粉後,你會知道什麼麵包適合什麼麵粉。」

簡志斌
封面故事
老醬油熟透了,甕缸裡的南國風土

在義大利,只有粗磨杜蘭小麥揉成的麵條,才當之無愧為正統義大利麵。那臺灣醬油呢?不同的家裡記憶不同醬油味道,滋味有濃有淡,理所當然概括「臺灣家之味」的醬油,又該堅持什麼?萬丹農家之子簡志斌攫一把屏東的風和日麗,收割田裡飽滿的台南10號黃豆,在老甕缸中堅持本土雜糧釀造,用風土醞釀一勺臺灣的味道。

雜糧
封面故事
低GI、無麩質飲食、每日建議攝取量……全穀雜糧的營養關鍵字

近年養生觀念盛行,全榖雜糧更是健康飲食的好選擇,不管是五穀米、紅藜、南瓜或山藥等,都是有益身體的天然食品。時常與養生、低GI連在一起的全榖雜糧,到底含有哪些營養成分?每天吃多少才足夠?不適合吃全穀雜糧的族群又要如何補充缺乏的營養?就讓亞東紀念醫院專業營養師吳宛真一一解答、破除迷思,教大家健康食用全穀雜糧。

郭翊鋒、張瓊今與鍾憶明
封面故事
穀動味蕾,舌尖上的雜糧風味

養生及綠色飲食當道,臺灣國產雜糧種類豐富,是健康飲食的首選。但雜糧料理常有口感粗糙、有豆腥味等刻板印象,如何美味上桌,成為家中常駐食材?

胡志宏
封面故事
來玉米田裡找樂紫,種出彩色田園夢

看似蔬菜但其實屬於雜糧類的玉米,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占有一席之地,常可在三餐或消夜看到它的身影,而且除了食用外,還有專作飼料的硬質玉米及觀賞用玉米,角色變化多端,讓人意外的是,玉米連顏色也相當多變。位於臺中清水區,有一處隱身在田間小路裡的農場,他們種植了色澤紫黑透亮的玉米,在一片黃、白玉米市場中獨樹一幟。

邱柏翔
封面故事
不為花只採藕,出淤泥的小清新

蓮花蓮花盛夏開,以北觀音、南白河為臺灣兩大賞蓮勝地;距離觀音車程約半小時的桃園大園也有種蓮,然夏日少見蓮花,只見農人們半身泡在田裡,徒手從泥水中挖出肥厚的蓮藕──有別於觀音與白河的蓮種以賞花採蓮子為主,大園種的菜蓮專門採收食用蓮藕,以夏秋兩季最鬆軟清甜。

鄉間小路4810封面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2年10月號 雜糧風土餐桌

中午吃麵或吃飯?剉冰想加紅豆或花生?要買麵包還是吐司當明天的早餐?每日上演的飲食大哉問,顯見我們「一餐無雜糧,便覺腹肚不滿足」。若問雜糧從哪來,會發現無論是糧行的米穀豆麥,抑或甜品店的薏仁綠豆,幾乎都從國外進口,根據農糧署統計,目前臺灣雜糧自給率約為6%。

油
封面故事
薏仁有分大小?豆薯荸薺誰是誰?傻傻分不清的雜糧家族Q&A

日常生活中常聽到、吃到雜糧,但雜糧到底有哪些,又該如何保存?剉冰裡不只好吃、營養價值也高的薏仁,竟然有分大小?料理新手不時就會搞混的麻油香油,又有什麼不同呢?總被當成料理配角的豆薯、荸薺,你是否吃過但對它們不太熟?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認識雜糧,解開心中的困惑!

鄭慧妮
封面故事
莢豆隨風搖曳,豐厚餐桌與土地

深冬時節,東北季風掠過山稜,為新竹帶來寒風,即將收成的樹豆在熟枯的豆莢裡沙沙作響;而同樣的季節,海風為蘭陽平原帶來水氣,得抓緊時機,趁晴朗有冬陽的日子採收樹豆。待過新竹學農,爾後來到宜蘭耕作的鄭慧妮,在兩個氣候迥異的地域種植一樣的作物,更深切感受到因地制宜的務農節奏。

富穀樂糧行
封面故事
少量自由配的糧行好鄰居

位於臺南永康的「富穀樂糧行」,潔白牆面配上簡約感木門,草皮與植栽點綴門口的生氣,濃濃文青風格的裝潢有別於傳統雜糧行。店裡一格一格透明的儲存箱取代地板上一落一落的布袋,購買單位從一斤(六百克)減成一百克。隨著消費型態與飲食習慣的演變,雜糧行也有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