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鄉村好好生活】皂廠佛系接班人,組織作戰深耕田中

彰化縣田中鎮稻米產量豐富,從日治時代就有「臺灣米倉」的美稱,在濁水溪八堡圳的灌溉下,孕育出優質的田中米。有很長一段時間,臺灣的稻米價格是田中說了算,曾在稻米市場喊水會結凍的田中,因著縱貫鐵路與糖鐵成為鄰近街庄的貨物集散中心,田中老街也在這樣的交通優勢下興起。

飲食
【菜市人生場】疫情下的休息地

在這疫情當兒,大家小心翼翼、減少出門、避免外食,平時兜不在一起的室友們,終於受夠了各式自製沙拉和料理包快餐,三人相約來煮一頓豪華的。平時不怎麼下廚的我,也不願在室友面前丟了臉,早早宣布要來一道冰糖醬燒排骨,讓自己後悔也來不及。問題來了,這排骨去哪生呢?我們避開連鎖超市,踏進久違的菜市場,幸好,人在宜蘭五結鄉利澤村,人口不過兩千多,市場也因疫情少了許多攤販和購物人潮,放眼望去冷冷清清,難形成群聚。

土地
【神明好農情】誰在廟頂上打哈欠

改變世界的方法很多,有人慵懶打個哈欠,袒胸露肚坐在廟的屋頂上,卻成就了臺灣廟宇之美。這位表情動作誇張的「名人」沒有留下名字,今日大家都以「胖羅漢」稱呼他,名符其實的「國寶」。

土地
【非關爬山】藏居山野部落的拉美移民

幾年前在尼加拉瓜雨林裡的小村子,村裡僅一條黃土大街,一端通向居民賴以維生的大河,另一端則隱入深邃叢林,兩排高腳屋參差站立。連尼人都不曾聽過的地方,我們竟巧遇一位臺灣移民後代,不會說國語,僅會的幾句臺語也是早期黑白電影才會聽到的腔調。他堅持要請我們吃點東西,一陣雞同鴨講後我終於聽懂,他是說:「昂導啊差崩(紅豆仔炒飯)。」

飲食
【和食直誠】暑熱中的焦香滋味

我好喜歡吃鰻魚,想必很多臺灣人也喜歡這甜甜鹹鹹的滋味吧。鰻魚最早記載於奈良時代(710至794年)的書裡,但沒有寫到烹調方式。此後日本各地便出現多種吃法——切塊後串燒鹽烤,加味噌或蘸醋調味等,據說當時認為鰻魚是一種「營養豐富但不好吃的魚」。

藝文
【文明野味】你想知道卻不敢問的關於鳥屎的一切

不久前讀到新聞一則,一名比利時農夫駕駛拖拉機務農時嫌一塊大石頭擋路,把它挪到旁邊去,沒想到這礙事的石塊是界定法國與比利時疆界的「界碑」,此舉讓比利時領土「擴張」了兩公尺多。如果每天都兩公尺、兩公尺地這樣偷偷向前挪動界碑,法國很快就會不見了呦!比利時人大概一邊偷笑一邊做著兼併的美夢。

土地
【小島大海】尋一條很難找的魚

臺灣疫情爆發前,我與人稱「海廢界神鵰俠侶」的陳人平和郭芙一起到澎湖出差,他們是海湧工作室的創辦人,到各個海灘第一件事就是撿垃圾,2017年成立以來,已經在全臺舉辦三百多場淨灘活動,帶領三萬多人清理近150噸垃圾。

封面故事
【別怕,我們很可口】苦瓜翻身計 生命不可或缺的一味

酸甜苦辣鹹豐富味蕾,卻有人不愛「吃苦」,在不受歡迎蔬菜排行榜中,苦瓜時常榜上有名。何不苦中找樂,拿苦瓜拌沙拉、凍冰棒、打果汁,可以發現苦瓜也能從苦口良藥翻身消暑點心,即使是吃不了苦的人也想一口接一口,享受苦後回甘的美妙。

封面故事
【剩食的明日】拾起剩食 完全利用的升級術

但凡對惜食議題有些許關注的人,大概對「扌合生態廚房」的名字不會陌生。創辦人黃尹宣自2014年成立「扌合」(「扌」字音同手)後,盡可能以公平貿易、有機生產的剩食和格外品為食材,包括即期品、醜蔬果、NG品和加工過程中剩餘的零碎食材,都在她的巧手下華麗轉身,成為創意點心。拿起食物的英文為pick up food,她在設定品牌的英文名稱時挪動順序,改為pick food up,「把食物放在前面,有讓它升級的感覺。」

鄉間小路食物清零計畫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1年7月號 食物清零計畫

攤開長長的挑食清單,有的讓眾人齊喊「我也是!」但也有「這你也挑?」的神奇品項。而在吃與不吃之前,產地到餐桌的漫長旅程,已累積難解的剩食問題。如何讓剩食及挑食清單上的食材華麗升級,從製造者轉成搶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