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時與光】南洋懷土

大門外,斜坡旁,一棵羅望子樹,長成六、七米高,在一棵十多米的大椰子樹旁,它是相對幼小嬌弱的喬木,年齡據說是隔壁鄰家越南太太嫁到臺灣來的婚期總合,十多年,從一顆種子發芽時即開始育成。

土地
【野雜學】墾荒

在山裡的無人之境開墾生活,意料之外的工作,是必須將荒地變成良田。沒有耕作經驗之前,對土壤一無所知,只知道有樣學樣的堆出菜畦、撒種、挖洞定植,來自農業區的朋友來幫忙也是這麼做。直到作物生長不順、多蟲多病,我才開始報名各種自然農法課程、多讀農業教科書。

蚵捲
封面故事
小吃攤裡的蚵啊

蚵仔(ô-á,發音類似鵝)對非臺灣閩南人而言,很容易唸成芋仔(ōo-á,發音類似哦),這是一種很輕鬆、或者說很休閒的食材,因為總是跟小吃、夜市、風景區連在一起,就像無所不在的市街小吃攤、臺灣人喜歡的油炸風格,完美呈現放肆的情調。

生蠔
封面故事
吃牡蠣認識大洋大河

全世界的人都吃牡蠣,因此牡蠣的料理方法很多,大部分以熟食為主。有人說,當初那個生吃牡蠣的人,真的是太勇敢了!

串蚵殼
封面故事
耕海養蚵三部曲,拜請蚵神的海賭求生

白露起,北風到,蚵苗追著海湧來。海岸邊,吊蚵殼,等待蚵苗住進來。蚵農是漁人,也是農人,他們在海裡圈一畝田,在浪口交界種蚵仔。從台西、東石到北門,養蚵人家一代又一代,聽老人家講插蚵籬枝,看青年蚵農開膠筏巡海田,高喊:「倒棚仔、浮棚仔、擱有浮桶!」時代已經不同,養蚵也進步了。

炭烤蚵仔
人物
用蚵仔釀酒,以酒說土地的故事

以牡蠣為原料釀成的啤酒會是什麼滋味?催生臺灣第一支牡蠣啤酒「黑琵樂穀」的關鍵人物——蟹兒創意公司執行長張文誠與人稱蚵男的蚵農黃翊誠,連線遠在上海的釀酒師熊大維,三人隔著螢幕舉杯暢談。

飲食
【農食部】從日常拾回花樣美學

從小看部落婚禮節慶,青年會被長輩穿上合宜的傳統服飾後,才能踏出門,每當他們移動,服飾上精緻的繡片與小鈴鐺便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越南攤販
飲食
【餐桌通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我也同意敦子老師說的,到了哪個土地,就要吃那個土地種出來的東西,越在地越好。結果那一個禮拜,連一間店面都沒進去過,三餐都在路邊解決,意外的肚子一點問題也沒有。

土地
【農婦心底話】你不必做得又快又好

那滿室的米香,就是布袋米發散出來的。布料和米都會呼吸,米香的流瀉卻讓我心慌,若這幾日趕不及出貨,布袋米的鮮度便可能下降……

蚵仔
封面故事
蚵仔、蠔、牡蠣,原是同門師兄妹

蚵仔、蠔、牡蠣,說的都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牡蠣目家族。牠們原本生活在淺海潮間帶,被沿海居民採集食用。後來,牡蠣的海味與營養價值受到矚目,成為世界產量最大的養殖貝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