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牡蠣殼去哪裡?所有的牡蠣都可以生吃嗎?你所不知道的蚵蚵豆知識

中文名牡蠣、臺語的鮮蚵(tshinn-ô)、西式餐廳的生蠔,從生物分類的角度來看,都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牡蠣目的家族成員。差異則源自品種、養殖時間與環境等條件——臺灣養殖的葡萄牙牡蠣體型偏小,加上緯度低、天氣熱,牡蠣成熟期短,通常不到一年,遇到颱風等天災甚至要提早搶收。

蚵仔
封面故事
48小時蚵仔的產地市場之旅

走訪嘉義東石,很難不察覺這裡與蚵的關係。朝村莊行去,路上隨處可見成串蚵條與一堆又一堆的蚵殼,剖蚵婦女三三兩兩在騎樓下忙碌。轉往廟口,貨車來來去去,生產冰塊的製冰廠就在不遠處。夕陽西下,膠筏停放在堤防旁,波光粼粼的遠方依稀看得到片片蚵棚。這裡就是臺灣最大的蚵仔集散地,有著最完整的產銷鏈。

坐著軍卡的婚禮
藝文
【小村畫誌】坐著軍卡的婚禮

雖然叫作伍妹,但其實我是大姊,要照顧家裡的弟妹。小學畢業14歲,我就到山上幫人家砍草,砍了幾年後換砍甘蔗。那時候大家都去豐坪村的一戶大地主家裡當幫工,老闆會分給每個人一輛單車,大家就騎著單車今天這塊田砍完、往下塊田,一塊塊輪下去;好幾塊田同時在做,一起工作的人都不一樣。

飲食
【田野保存食】做一個豆腐乳的媒人婆

豆腐乳彷彿是我跟家鄉的連結,17年前我回到了宜蘭,循著一個個白色小方鋪成的回家路,一家人找到了安頓身心的所在。

飲食
【南洋庶物學】客家椰漿飯,文化交融的滋味

司機再三告誡注意扒手的地方,是吉隆坡知名的老市場——秋傑巴剎(Chow Kit Pasar)。巴剎是馬來語市場的意思,踏過入口地面濕漉漉的魚販、肉鋪,穿越菜販和水果攤的集散地,老吉隆坡人會轉進秋傑巴剎的後方巷子,尋找熟悉的在地味。

飲食
【魚婦養成筆記】姊烤的不是香魚,是一尾文學

對我來說,香魚是崇高的文學象徵。

小時候讀到林清玄的散文,寫著香魚是一種有潔癖的魚,因為香魚無法忍受骯髒的水質,水質一旦被汙染就會立刻暴斃,所以牠的內臟乾淨到可以食用,不像其他魚種必須清肚內。

飲食
【食事旅行家】神佛帝王外的凡塵餐桌

庶民的生命史就像煮飯的炊煙,風一吹就散了。

昔日的吳哥是一個由帝王建立的神權中樞,寺廟宏偉,宮殿壯闊,神佛滿天,權威赫赫,不可侵犯,讓凡人自覺渺小,只能五體投地。

飲食
【朝食部】醬油蛋吐司

為了整理一個老房子,整理成個人工作室,每天在工地揮汗勞動批土油漆的,人真是會變成一個工人樣子。準時起床,穿上已經不怕弄髒的衣褲,邊走向廚房邊將頭髮一把紮起,這樣的早晨,只想直覺簡單的,快速但滿足的吃,醬油蛋吐司就是我的工人早餐。

飲食
【菜市人生場】我們的後少女時代

濁水溪中末段以南,鄰著雲林二崙及崙背鄉,朋友家在二崙,每天開車上班時,總會順道把媽媽載到崙背市場,放她去飛。

崙背市場一帶,是媽媽的現在,也是媽媽的少女時代,30年後,輪到我們以後少女之姿,重訪當年的少女路線。

土地
【行舟地】城市和曠野,於此相遇

雙溪河濱的「舟遊天下」獨木舟基地,城市與郊區在此交融。這條東北岸最寬闊的河川,過去孕育了三貂灣與凱達格蘭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