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庶物學】客家椰漿飯,文化交融的滋味

文字.攝影/宋家瑜 插畫/宋庭瑜

「小心背包、小心背包!」下車前,司機連聲提醒。

司機再三告誡注意扒手的地方,是吉隆坡知名的老市場——秋傑巴剎(Chow Kit Pasar)。巴剎是馬來語市場的意思,踏過入口地面濕漉漉的魚販、肉鋪,穿越菜販和水果攤的集散地,老吉隆坡人會轉進秋傑巴剎的後方巷子,尋找熟悉的在地味。

小巷裡,各家身懷絕技的掌廚人從凌晨開始煨煮食材,數十年如一日的保存幾代吉隆坡人的味蕾記憶。一間沒有招牌的客家炸肉椰漿飯,每天早晨7點就開始出現排隊人潮,我特地早起趕到秋傑巴剎,順利從老闆手中接過一盤香氣四溢的客家炸肉椰漿飯。

椰漿飯是道地的馬來小吃,在星馬的普及程度大概等同臺灣的陽春麵,是三餐都能出現在餐桌上的食物。其特色除了飯要加入椰漿炊煮而成,必備配料還有炸小魚乾或花生、幾片黃瓜、半顆水煮蛋、一瓢參巴辣醬,最後用報紙或蕉葉將飯和配料包成一包販售。比起味道,椰漿飯更深植人心的是價格低廉的形象,我甚至在吉隆坡看過一份只賣臺幣七元。豐儉由人的椰漿飯也可加入不同主食,例如炸雞翅、炸魚或牛肉咖哩。

這間客家椰漿飯的第一代老闆,當年就是看見馬來人的椰漿飯生意興隆,決定將椰漿飯搭配原鄉廣東惠州的客家炸肉,創造屬於華人口味的椰漿飯。客家炸肉是馬來西亞常見的客家菜,作法是將連皮切塊的五花肉,用五香粉、蒜頭、紅麴腐乳等食材醃漬入味,經過油炸後撈起,加水以小火燜煮兩小時。比起滷肉,炸過的肉塊鎖進更多醃料繁複的香味。

PROFILE

宋家瑜

臺南人。當過博物館員,現為文字工作者,正逢人生的長假,所以暫時滯留新加坡,在赤道聽異鄉人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