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蠔、牡蠣,原是同門師兄妹

蚵仔

文字/李怡欣 攝影/王士豪
審訂/水試所海洋漁業組副研究員 蕭聖代
   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黃閔裕

蚵仔、蠔、牡蠣,說的都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牡蠣目家族。牠們原本生活在淺海潮間帶,被沿海居民採集食用。後來,牡蠣的海味與營養價值受到矚目,成為世界產量最大的養殖貝類。臺灣養殖牡蠣已數百年,雖然蚵仔煎、蚵仔麵線對臺灣人再日常不過,但主角牡蠣的前世今生,直到近十年才逐一解碼。

牡蠣家族長太像 DNA序列解身世謎

水產試驗所於2008年展開臺灣潮間帶的牡蠣種類調查,一般生物可依外觀差異初步鑑種,但牡蠣的外殼會隨著生長環境、海浪而有不規則變化,單從外觀鑑種不僅困難,也容易造成誤鑑。

2016年,研究團隊將生命條碼(DNA barcoding)技術應用於牡蠣鑑種工作意指利用一小段DNA序列來辨識物種。他們先在全島採集樣本,初步鑑定外觀,再用DNA序列交叉比對。DNA序列就像是牡蠣的身分證,匯集成資料庫,除了讓鑑種更準確客觀,海關也能藉此查緝走私牡蠣。

根據生命條碼技術,臺灣潮間帶牡蠣目前有3屬14種的紀錄,以巨牡蠣(Crassostrea)及囊牡蠣(Saccostrea)兩屬為大宗,其中有部分新紀錄種,仍在釐清比對。

本是臺灣原生種 竟成了洋派品種

臺灣的養殖牡蠣品種為葡萄牙牡蠣(Crassostrea angulata),但日治時期學者認為應該是與中日韓相同的太平洋牡蠣(Crassostrea gigas),這個誤會自此持續了近百年。

奇怪的是,臺灣的牡蠣養不大,為了培育出體型大、生長快速的牡蠣,臺灣曾經從日本引入太平洋牡蠣雜交育種,最後以失敗收場。種種疑點讓學者們開始懷疑養殖牡蠣的身世。經由生命條碼技術鑑定,發現臺灣養殖牡蠣的親緣關係,竟與生長在法國蔚藍海岸及葡萄牙周邊海域的葡萄牙牡蠣更加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