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牡蠣殼去哪裡?所有的牡蠣都可以生吃嗎?你所不知道的蚵蚵豆知識

中文名牡蠣、臺語的鮮蚵(tshinn-ô)、西式餐廳的生蠔,從生物分類的角度來看,都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牡蠣目的家族成員。差異則源自品種、養殖時間與環境等條件——臺灣養殖的葡萄牙牡蠣體型偏小,加上緯度低、天氣熱,牡蠣成熟期短,通常不到一年,遇到颱風等天災甚至要提早搶收。

蚵仔
封面故事
48小時蚵仔的產地市場之旅

走訪嘉義東石,很難不察覺這裡與蚵的關係。朝村莊行去,路上隨處可見成串蚵條與一堆又一堆的蚵殼,剖蚵婦女三三兩兩在騎樓下忙碌。轉往廟口,貨車來來去去,生產冰塊的製冰廠就在不遠處。夕陽西下,膠筏停放在堤防旁,波光粼粼的遠方依稀看得到片片蚵棚。這裡就是臺灣最大的蚵仔集散地,有著最完整的產銷鏈。

蚵捲
封面故事
小吃攤裡的蚵啊

蚵仔(ô-á,發音類似鵝)對非臺灣閩南人而言,很容易唸成芋仔(ōo-á,發音類似哦),這是一種很輕鬆、或者說很休閒的食材,因為總是跟小吃、夜市、風景區連在一起,就像無所不在的市街小吃攤、臺灣人喜歡的油炸風格,完美呈現放肆的情調。

生蠔
封面故事
吃牡蠣認識大洋大河

全世界的人都吃牡蠣,因此牡蠣的料理方法很多,大部分以熟食為主。有人說,當初那個生吃牡蠣的人,真的是太勇敢了!

串蚵殼
封面故事
耕海養蚵三部曲,拜請蚵神的海賭求生

白露起,北風到,蚵苗追著海湧來。海岸邊,吊蚵殼,等待蚵苗住進來。蚵農是漁人,也是農人,他們在海裡圈一畝田,在浪口交界種蚵仔。從台西、東石到北門,養蚵人家一代又一代,聽老人家講插蚵籬枝,看青年蚵農開膠筏巡海田,高喊:「倒棚仔、浮棚仔、擱有浮桶!」時代已經不同,養蚵也進步了。

炭烤蚵仔
人物
用蚵仔釀酒,以酒說土地的故事

以牡蠣為原料釀成的啤酒會是什麼滋味?催生臺灣第一支牡蠣啤酒「黑琵樂穀」的關鍵人物——蟹兒創意公司執行長張文誠與人稱蚵男的蚵農黃翊誠,連線遠在上海的釀酒師熊大維,三人隔著螢幕舉杯暢談。

蚵仔
封面故事
蚵仔、蠔、牡蠣,原是同門師兄妹

蚵仔、蠔、牡蠣,說的都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牡蠣目家族。牠們原本生活在淺海潮間帶,被沿海居民採集食用。後來,牡蠣的海味與營養價值受到矚目,成為世界產量最大的養殖貝類。

鄉間小路4509蚵仔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19年9月號 蚵仔ô-á

送至市場作為食材,蚵仔可以很平民,只要銅板價就能嘗鮮兼飽食;牠也可以很高雅,在異國餐廳的擺盤上閃耀光芒。蚵仔煎、蚵嗲、蚵仔麵線貫串臺灣飲食史;生蠔、煙燻牡蠣則跨越了國界。日常與奢華、地域廣闊與歷史縱深,完整了蚵仔的世界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