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產加工
憶及 2001 年,孫家榕為了照顧婆婆而 搬回嘉義縣大林鎮上林里,看到婆 家親戚的村莊推動社區營造之後,大夥聚 在一起談的、關心的都是社區公共事務, 鄉鄰間熱絡的氣氛驅使她想將這樣的轉變 帶回上林,自此投入社區工作。
可可是一種熱帶果樹,主要發源地為巴西亞馬遜河叢林,近年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為國際主要可可供應產地,臺灣於西元 1922年從印尼引進試種,由於其生長特性需高溫多濕的生長環境,只能種植於南北緯 20度之間,臺灣以屏東氣候最為合適,當時僅有少數人引入試種,後因加工技術無法突破而逐漸沒落。
「地產地消」概念近幾年從日本紅到臺灣,從字面上來看,這 4個字可以解釋成在生產地消費,不過,到底所謂的生產地是指哪裡?臺北農地少就無法地產地消嗎?地產地消除了改變消費習慣,產地有哪些影響?放大來看,自由貿易席捲全球,對於農地零碎、生產成本高的臺灣,地產地消有什麼樣的意義?
為了減少水稻種植面積和活化休耕地,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農委會啟動「大糧倉計畫」,希望 2020 年增加雜糧面積 3 萬公頃。但是雜糧的生產、儲運與加工等環環相扣,政府除了鼓勵農民種植雜糧,建構儲運與加工的環節也非常重要。
油茶從過去的造林樹種,變成現在市場矚目的食用油料作物,身價三級跳,是前景看好的「綠金」產業。然而臺灣油茶在產、製、銷上面臨諸多挑戰,而政府透過「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輔導農民、業者建立創新營運的產業體系,並藉由成立「台灣茶油策進會」的交流平臺後,將油茶產業繼續往前推進發展。
「苦茶油的香味、成分及氧化安定性,其實跟製程很有關係!」林試所森林化學組許富蘭博士指出,林試所在執行計畫的前2年,從油茶品系、果實收集及種子前處理到製油等,建立從材料來源至實驗室製油及分析平臺,相關團隊更於近年查訪臺灣多處製油廠,記錄各家不同製程,品嚐油品的風味。
五顏六色的紅藜,近年席捲養生市場,也掀起搶種熱潮,很多人不知道,紅藜原是原民部落常見的作物,因為莫拉克風災而失去家園的佳暮部落,重新種植昔日門前院裡的紅藜,不僅形塑賴以維生的產業,也找回了一度失落的生活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