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極品可可豆在屏東!推動本土產業不能等

可可是一種熱帶果樹,主要發源地為巴西亞馬遜河叢林,近年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為國際主要可可供應產地,臺灣於西元 1922年從印尼引進試種,由於其生長特性需高溫多濕的生長環境,只能種植於南北緯 20度之間,臺灣以屏東氣候最為合適,當時僅有少數人引入試種,後因加工技術無法突破而逐漸沒落。

新聞
是咖啡,也是茶!高雄場成功開發機能性「咖啡葉茶」

臺灣近年來隨著飲食習慣的多元化,加上國際知名連鎖咖啡館、便利超商現煮咖啡供應,「咖啡」儼然成為國人生活必需品,更帶動了咖啡豆栽培種植風潮。

新聞
【地產地消】之三:組織農民,全年都有作物賣

「地產地消」概念近幾年從日本紅到臺灣,從字面上來看,這 4個字可以解釋成在生產地消費,不過,到底所謂的生產地是指哪裡?臺北農地少就無法地產地消嗎?地產地消除了改變消費習慣,產地有哪些影響?放大來看,自由貿易席捲全球,對於農地零碎、生產成本高的臺灣,地產地消有什麼樣的意義?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有戰略更要有戰術,大糧倉計畫遍地開花,如何不淪為曇花一現?

為了減少水稻種植面積和活化休耕地,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農委會啟動「大糧倉計畫」,希望 2020 年增加雜糧面積 3 萬公頃。但是雜糧的生產、儲運與加工等環環相扣,政府除了鼓勵農民種植雜糧,建構儲運與加工的環節也非常重要。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苦茶油大翻身!油茶產業挺進綠金新未來

油茶從過去的造林樹種,變成現在市場矚目的食用油料作物,身價三級跳,是前景看好的「綠金」產業。然而臺灣油茶在產、製、銷上面臨諸多挑戰,而政府透過「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輔導農民、業者建立創新營運的產業體系,並藉由成立「台灣茶油策進會」的交流平臺後,將油茶產業繼續往前推進發展。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油」夠厲害!看苦茶油如何開發優質製程、邁向國際

「苦茶油的香味、成分及氧化安定性,其實跟製程很有關係!」林試所森林化學組許富蘭博士指出,林試所在執行計畫的前2年,從油茶品系、果實收集及種子前處理到製油等,建立從材料來源至實驗室製油及分析平臺,相關團隊更於近年查訪臺灣多處製油廠,記錄各家不同製程,品嚐油品的風味。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揮別風災,彩虹藜重建部落產業

五顏六色的紅藜,近年席捲養生市場,也掀起搶種熱潮,很多人不知道,紅藜原是原民部落常見的作物,因為莫拉克風災而失去家園的佳暮部落,重新種植昔日門前院裡的紅藜,不僅形塑賴以維生的產業,也找回了一度失落的生活與文化。

新聞
蕎麥花海樂悠悠,兼顧糧食與景觀

每年的12月到次年元月,是蕎麥的盛花期,純淨壯闊的白色花海景象,營造出蕎麥花海樂悠悠的濃濃幸福味,是欣賞蕎麥花海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