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漬水果
封面故事
糖背後的事

說到糖,大家都會想到是由甘蔗提煉而來,對於甘蔗的印象,總是少不了那句「倒吃甘蔗」,究竟甘蔗為什麼要倒著吃?除了吃還有其他用途嗎?甘蔗帶來的甜蜜改變了世人的飲食習慣,嗜甜的人們在作物間挖掘更多關於糖的可能,但過多的糖分又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這些甜蜜背後的事,你知道了多少呢?

滷封肉
封面故事
用糖引出料理的千滋百味

白砂糖在銅鍋裡尖成一座小山,開火後旋即塌成一汪汪金色水窪,逐漸融成一片咖啡色湖泊,咕嘟咕嘟地冒泡泡。「大頭師」蔡瑞成熟練地拿鍋杓迅速劃圓攪拌,只見漿液顏色快速轉成金黃,他抄起鍋子,把糖漿沖進炸得爆脆的三層肉裡熗出白煙,後流進鍋裡與醬油、冰糖、甘蔗、辣椒、中藥材混成滷汁,逼出封肉最誘人的顏色。

小朋友參加採收甘蔗遊程。
封面故事
迎風甜香,入寶山得糖而歸

「新城糖廠是日治時期少數獲得許可的私人糖廠,新竹風大,每年製糖時,風吹來都飄揚著一股糖香味。」新城風糖執行長王翎鳳談起寶山製糖歷史,有著掩不住的驕傲。新竹縣寶山鄉自清朝起就有客家人種甘蔗、製糖,但真正達到頂峰是日治時代,日人將產業規模化,新城糖廠(後改名為寶山糖廠)是北臺灣相當重要的黑糖出產地。

阿貴用鋼板刀將凝結的糖剁碎。
封面故事
手工古法黑糖,來自土地的甘甜原味

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太平洋沿岸的海岸山脈裡,甘蔗花開熟成,糖分累積到高點。製糖農人宋德貴(阿貴)砍下一支支甘蔗,延續著家傳的技藝,循古法手工熬製黑糖。一年一收的甘蔗,一年一做的柴燒黑糖,成了臺東縣長濱鄉的風土韻律。

封面故事
虎尾幾分甜,因糖而生的甜蜜小鎮

還沒到清明四月天,田間白甘蔗已收割得差不多了,虎尾小鎮的徐徐微風中摻和三分微甜,暗示製糖的季節已屆尾聲。甘蔗躺在五分車裡,從雲林縣褒忠鄉的13番蔗埕啟程,沿12番、11番、10番、9番,路過糖鐵軌道分歧點「後壁寮旗站」的黃花風鈴木,原路載返虎尾糖廠。

新聞
台糖產銷履歷驗證甘蔗增至近萬公頃 全臺首支有「身分證」履歷黑糖上市

台糖公司去年在農委會農糧署輔導下開始生產全臺首支產銷履歷甘蔗糖(二砂),今年持續以虎尾糖廠農場為驗證主體,擴大產銷履歷製糖甘蔗驗證面積達9,893公頃,並進一步通過產銷履歷黑糖加工驗證及清真驗證,今(14)日宣布全臺首支履歷黑糖產品上市,也是繼甘蔗糖之後,台糖旗下第二支具有「身分證」的糖品。

新聞
醉人植物》不只能釀蘭姆酒 甘蔗甜甜真會醉人

甘蔗來到新世界,除了帶給我們蘭姆酒,也帶給我們另一件事──奴役。16世紀初期,歐洲的商船就航向西非,再從那裡航向加勒比海的甘蔗園,將奴隸帶給他們的貿易夥伴,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最慘無人道的一章。在甘蔗田裡工作毫無喜悅可言,炙熱的高溫裡,必須用大刀砍下甘蔗,在強大的石磨裡壓榨,然後放入炙熱的鍋裡熬煮。

煙燻鴨賞的傳統大鍋
封面故事
蔗甜鹹香,鴨賞燻出宜蘭養鴨風情

蘭陽平原河川密布,水源豐富清澈,養鴨人家於焉產生。這些統稱「鴨母主」的養鴨人家把受精鴨蛋賣給孵化場,花費28天的工夫孵出小鴨,因誕生率很高,漸漸鴨子成群。傳統農家因物資缺乏,發展出「逃冬」的養鴨方式──大清早就趕鴨子進收割完畢的稻田,啄食掉在地上的穀子,傍晚再把鴨子趕回鴨舍。一大群鴨子怎麼趕?其中自然會出現一隻「鴨母王」,整群鴨子都跟著牠走。鴨母王怎麼認?農民也說不出一個道理來,應該是心電感應吧?

新聞
全臺第一支產銷履歷甘蔗糖 台糖:未來蔗苗、黑糖也要驗證

台糖公司在農委會農糧署輔導下,生產全臺第一支產銷履歷甘蔗糖,台糖已取得製糖「甘蔗原料」及「作物加工」產銷履歷驗證,善化糖廠驗證面積3,885公頃,虎尾糖廠年底若能通過驗證,總數將逾8千公頃。

榨甘蔗汁
飲食
【食事旅行家】以糖釀酒的辛辣血淚史

生活在充滿陽光沙灘椰子樹的熱帶島嶼,老天爺分明賞古巴人觀光飯吃。說到觀光客最注重的醫療、衛生和治安,古巴比周遭的拉美國家好上太多。這裡有雪茄煙、騷莎舞、爵士樂、加勒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