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稻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育成水稻新品種「台農88號」,是農試所建置耐熱篩選圃選育水稻耐熱特性後所育成第一個品種,此品種具有高產潛力,稻穀容重量大,米粒白堊質率低,在高溫環境栽培產量變化不大,且對稻熱病有中抗程度以上抗性,是適合有機栽培的品種。
臺灣已進入乾季,但截至今(10)日,南部曾文水庫蓄水率99.7%、南化水庫97.8%,中部德基水庫97.5%、日月潭水庫98.3%,均接近滿水位。農業部農糧署今日宣布,稻作「大區輪作」政策113年暫停實施一年,未來視國內水情狀況機動調整,「四選三」政策本由農民自願參加,將持續推動,以減少生產過剩的水稻種植面積。
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育成水稻品種「桃園3號」是稻穀粒形大、米飯帶芋頭香的優秀品種,但北部一期稻作期間常有梅雨造成高溼環境,導致此品種感染稻熱病、產量減損。桃園農改場以分子標誌技術輔助育種,改良桃園3號,育成新品種「桃園7號」,對稻熱病抗病力極佳,不施藥栽培仍幾乎不染病,產量維持正常水準。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本篇為水稻篇。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余淑美院士,從小對農村和農作物就有濃厚的感情。踏上研究之路後,她以水稻為一生懸命的研究主題,在水稻的基因研究成就斐然,獲邀參與蓋茲基金會資助的「國際 C4 水稻計畫」長達十年之久,致力於打造抗逆境、高產量的超完美水稻品種,也讓臺灣的水稻基因研究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
農委會農田水利署決議嘉南灌區今年二期作2.8萬公頃實施停灌措施。嘉南灌區二期作接續一期作宣布停灌,水稻產業受影響,臺南官田知名的菱角也受到衝擊,友善栽培菱角農民直嘆,「我也不曉得該怎麼辦」,水田無水,連水雉也不會來。
餐飲業為了製作燉飯,每年會自國外進口近300公噸燉飯用米,國內尚無燉飯專用米品種,因此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義大利米種作為親本,耗時7年育成「花蓮26號」,穀粒大、直鏈澱粉比例高,耐煮、適合燉飯烹調方式,口感優於目前市售主流進口米,且抗稻熱病、產量穩定,更適合在地栽培。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副研究員、民國54年次的吳永培是臺大農藝學博士,自80年分發嘉義分所後,32年歲月盡奉獻於此,22日晚間被發現因心臟血管疾病、心因性休克倒臥嘉義分所試驗田中,緊急送醫不治,享年58歲。
水稻為國內種植面積最大且農戶數最多的農糧作物,容易受天候環境影響收成,另臺灣地處亞熱帶季風區,海洋島嶼型之氣候特性明顯,加上近年來全球暖化造成天然災害發生頻率及強度漸增,常有致災性低溫、豪雨、颱風及乾旱等災害天氣,或稻細蟎、稻熱病、稻紋枯病、斑飛蝨及褐飛蝨等之疫病蟲害,造成稻作生產嚴重損失。
水稻栽培需要灌溉水用量大,為了追求產量,農民也習慣下重肥換稻穀收成,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測試不同氮肥施用量對水稻「臺南11號」產量的影響,發現氮肥用量即使只有一般農民習慣用量一半不到,稻穀產量仍不遜於高氮肥栽培田區。苗栗場並以間歇灌溉方式作栽培試驗,證明間歇灌溉不影響稻穀產量,還可節省約37%灌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