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來首次 嘉南2.8萬公頃二期作停灌 水稻、菱角產業衝擊大

嘉南灌區二期作曾在1980及1988年小面積停灌,去年下半年起遭逢30年來最大旱象,讓嘉南灌區二期作時隔35年得再次停灌。(攝影/游昇俯)

去(2022)年下半年起嘉南地區遭逢30年來最大旱象,今年梅雨降雨又不如預期,使得曾文─烏山頭水庫目前蓄水率不到2成,較歷年同期平均少了2.4億公噸,農委會農田水利署決議嘉南灌區今年二期作2.8萬公頃實施停灌措施。嘉南灌區二期作接續一期作宣布停灌,水稻產業受影響,臺南官田知名的菱角也受到衝擊,友善栽培菱角農民直嘆,「我也不曉得該怎麼辦」,水田無水,連水雉也不會來。

全臺一期作栽培面積大於二期作,但嘉南地區因二期作在豐水期之後、可種植面積較大,二期作面積則大於一期作。今年一期作嘉南地區即曾停灌雙期作田1.9萬公頃,此次停灌2.8萬公頃還大於一期作停灌面積。並且,因二期作通常為豐水期間,水資源充足,此次停灌也是嘉南地區35年來再次有二期作停灌。

近年氣候異常,臺灣從2019年8月下旬白鹿颱風登陸後,迄今已1,400餘天無颱風登陸,為史上最長紀錄,且氣象預報今年7月15日前有颱風登陸的機率仍微乎其微。嘉南地區二期作灌溉面積約4.2萬公頃,往年均分為1至6組依序供灌,第1、2組已在今年6月21日供灌,但由於近期無明顯降雨訊號,曾文─烏山頭水庫目前蓄水量1.12億公噸已無法滿足第3至6組灌區2.8萬公頃供灌所需水量2.7億公噸,農水署因此決議3至6組二期作停灌。

農水署副署長陳衍源表示,考量目前蓄水量不足,勉強供灌,將會影響明年上半年民生及公共用水、一期作與春季雜作供灌,也可能供灌一半,因水量不足造成農作收成不佳,甚至無法收成的風險;且因灌區農民二期作需於「大暑」節氣(7月23日)之前完成播種,否則可能因產季後延,讓水稻收成前遇到東北季風南下,影響結穗收穫,育苗業者還需在農民播種前、提早兩周育苗,因此農水署才迫不得已在8日宣布停灌。

陳衍源說,今年梅雨季出梅那段期間全臺均有可觀連續降雨,唯獨嘉南灌區的降雨未落在集水區,不得已宣布停灌,其他灌區二期作則無須停灌。

停灌區域內受影響產業均有補償,補償態樣約可分為:公告區域不種稻作且種植符合「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的綠肥、景觀或各項獎勵作物者,每公頃補償9.6萬元;如不種稻作,辦理翻耕或種植非獎勵作物或由農水署管理處供水養殖者,每公頃補償8.5萬元,農民可自行選擇辦理。

受停灌影響的育苗業者、代耕業者、稻穀烘乾業者及良質米集團產區,農委會也提供相關輔導配套措施;農民因停灌導致償還農業專案貸款有困難者,本金償還期限可展延6個月,展延期間利息由政府補貼。

陳衍源提醒,因目前仍屬汛期,後續可能因一個颱風登陸就讓水庫滿庫,但停灌區仍不會供水,農民領取補償金即承諾二期作不種稻,農水署會按比例抽查,若農民因有充足降雨就繼續種稻,將追回補償金;此外,因停灌灌區將不再由水庫供水,農民若選擇轉作旱作作物,則須確保自有水源。

嘉義鹿草鄉農會總幹事陳健平表示,農民贊同農水署盡早宣布停灌,因氣象及水利單位一直沒把握後續有可觀降雨,水稻剛播種時需水量最大,「要能從水頭淹到水尾」,沒有足夠水量秧苗也難成活;而且繼續拖下去、等待降雨跡象變顯著,可能延誤農時,反而讓稻作收成時遇到東北季風,影響收穫。

在臺南下營、麻豆間種植水稻及大豆的農民曾國恩,一期稻作面積20幾公頃,但二期稻只種1、2公頃,主要種植大豆,他表示,因大豆不適合一期作,今年一期作停灌他即不種稻、領取補償金;二期作本不適合種稻,他才種大豆,不然稻穀價格比雜糧好。曾國恩指出,一般農民難以轉作雜糧旱作,除了囿於種植習慣,問題也在銷售上,種植雜糧必須有契作確保銷路,否則農民種出來不知賣誰。

菱角田因停灌暫停種植,田中任其生長雜草。(圖片提供/林丙火)

菱角田中雜草蔓延。(圖片提供/林丙火)

「我也不曉得該怎麼辦」,臺南官田菱角栽培也受到停灌影響,友善栽培菱角的綠寶田生態農場主人林丙火表示,他的田區鄰近無埤塘、也沒有地下水,停灌就無法栽培菱角,「連水雉也不會來」;林丙火說,今年一期作停灌時,他曾嘗試跟有地下水源的人買水,順著灌溉溝渠引水到田間種植,但買水栽培無利潤,二期作他決定領補償金就好。

林丙火說,他自小栽培菱角,不可能轉作其他作物,近年乾旱頻率增加,讓他悲觀的認為「明年一期作我看也不會有水」,因為之後就算有颱風,路徑也要進到臺南才有水,但記憶所及,臺南已經六、七年沒有颱風來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