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棲地營造——稻田旁的黃花風鈴木

3月天,南臺灣和煦的陽光遍灑臺南官田的心安農場,田區中一排排綠油油的一期稻作秧苗中間,有幾隻黑白分明的高蹺鴴,在水田中安然自在地跺來跺去;俗稱烏秋的大捲尾高高地歇在電線上守護自己的領域;一大群麻雀聚在有機堆肥上,嘰嘰喳喳地玩耍覓食。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魚茭共生」結合休閒農業,呈現有機新面貌

有機「魚茭共生」農法,極富特殊性與趣味性,透過茭田中悠游的魚讓有機田野更加生動活潑,非常適合導入休閒農業利用。花蓮場為推動宜蘭地區有機農業的多樣發展,自100年起在三星鄉行健有機村內設置「魚茭共生」有機茭白筍試驗田區,利用養魚來防治田裡面的福壽螺,以解決有機茭白筍田裡不能使用藥劑防治福壽螺的困擾,結果不但能有效減少福壽螺,還有美味的魚可加菜,實在是一舉兩得。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保國土也保蜜蜂,農委會擬推動保安林種蜜源植物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國產蜂蜜品質評鑑頒獎典禮,受到暖冬、下雨及害蟲影響,今年蜂蜜銳減7成,參賽人數也比去年少80多人,農委會主委林聰賢特別南下臺中頒獎,當場宣示在保安林地周遭等較無農藥危害的地區,開發種蜜源作物,同時推動友善、有機種植,避免蜜蜂受農藥毒害。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叫好也期望叫座,綠保生態米盼各界消費相挺

近年市面上出現許多不用化學農藥、肥料種植的生態米,例如保護石虎棲地的「石虎米」、和水雉共榮的「菱鄉米」,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從2009年起,輔導友善生態種植的農民申請「綠色保育標章」,8年間通過綠保標章的稻田面積成長了約6倍,但今年一期稻作大豐收,有部分農民團體反映,銷售上出現壓力,需要民眾用「食力」支持。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石門友善稻米慶豐收,農事體驗找回農村記憶與感動

來到石門嵩山社區,放眼望去是綿延不絕的水梯田美景,層層人工石砌而成的百年梯田是嵩山社區最美麗的風景,但隨著農村人口老化與外移,百年梯田被迫休耕長達數十年。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韓國施行環境友善給付政策後,帶給臺灣農業哪些啟示?

與臺灣背景相似的韓國,1999年起施行環境友善給付,原先希望引導低農藥耕作的農民往無農藥或有機耕作方式邁進,但2015年底韓國廢止低農藥農產品驗證,加上近年爆發環境友善農產品驗證不實醜聞,部分採低農藥耕作的農民選擇回到慣行農業生產,反而導致環境友善農業面積下降。

新聞
台肥新增花蓮供貨站,肥料末端價可望一致化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今(21日)出席台肥公司花蓮廠舉辦之肥料供貨中心揭牌典禮,並於會場中表示,自今年7月1日起,補助花東及離島地區肥料運費每公噸500元

新聞
【話有機】王鐘和:友善與有機定義,應該說清楚、講明白

在2008年,官方公布《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規範唯有經過驗證,才得以宣稱「有機」,並以此建立一套有機農產品管理體系,並提供驗證補助,鼓勵農友加入。

新聞
借鏡韓國Hansalim合作社:以農民為主體,聯合消費者共好發展

長期推動部落與農業發展的部落E購,不但是台灣第一個取得IFOAM(國際有機運動聯盟)認可的PGS(參與式保障系統)單位,在今年度還提供花蓮區的PGS專員林子暉,參加今年度IFOAM Asia的AGOLA課程培訓

新聞
友善環境耕作講蝦米?有什麼獎勵?

友善環境及有機耕作不僅能維護水土資源和自然生態,也能保障消費者吃得安全,但目前國內有機農業面積僅6,979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