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女人魚攤:一個偉大的市場女人,後面一定有個軟爛的男人

阿娥姐做女人魚攤,一開始是為了自己,作為女人不能沒錢,不能只靠伴侶。結果愈做愈大,便找了常跟她買魚卻偶爾賒帳的單親媽媽一起互相幫忙,員工一個拉一個。有些女人孩子還小,卻要創業,不能深夜去魚市,阿娥姐就幫她們批貨。

雞 chicken (圖片來源/tsaiian@flickr CC BY-NC 2.0)
新聞
吃雞或不吃雞是個歷史問題?從雞尾羽毛到滿街雞排鹽酥雞──雞的臺灣史

臺灣隨著經濟發展、民生富裕,雞肉逐漸成為日常食物,白斬雞、鹽水雞、煙燻雞、桶仔雞、甕仔雞到處可見,郊區還有土雞城。炸雞排是當今具代表性的臺灣小吃之一,尤其受到年輕人歡迎,但其歷史並不長,大約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崛起,堪稱臺灣小吃市場的「奇雞」。

新聞
60年前如何「看見臺灣」?密藏航拍影像見證產業、地景變遷

資源調查與空間測量是不斷精進的事業,每一張皆累積為我們認識臺灣的基礎。農林航空測量所典藏五萬六千多張空軍舊航照,其上充斥刺點及判釋描繪痕跡。判讀員以針作孔,在照片上戳刺幾何中心點或地面控制點;各式判釋描繪看似蠟筆塗鴉,卻是臺灣森林及土地利用的詳實紀錄。

新聞
超人氣農特產就要這樣賣!日本小農數位社群行銷攻略

風來也擔任農業諮商,我總是建議新手農夫:「最好從今天就開始寫部落格吧。」究竟因為什麼樣的動機想種田,還有之前經歷的過程,都可以寫下來發表。如果剛開始覺得不好意思,可以先設定不公開。習慣以後,每天都會把過程寫下來。就算當了農夫,也無法很快就收成。如果把過程、付出的心血寫下來,說不定會有人支持、感興趣,這樣在收成時說不定可以賣給這些人。

新聞
從素食到新蔬食 臺灣成為素食大國之路──素食的臺灣史

臺灣素食普及而多樣化,到處都有素食餐廳,連超商也設素食專區。臺灣不但被國際媒體列為「素食友善國家」(Vegetarian-friendly countries),還是全球素食材料「素肉」(Meat analogue, Vegetarian meat)供應中心,堪稱素食大國,這些都建立在臺灣擁有相對廣大的素食人口。

新聞
蒐藏趨近於知識的時代:一個博物學家如何蒐藏全世界、奠基大英博物館

當今的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人類過去的寶藏,但是在它誕生的時刻,卻是探索新世界的前沿基地。它的奠基者漢斯・史隆,為博物館的庫房藏量和定位,立下了第一個里程碑。他過世後,後人根據他的遺囑,成立世界上第一個「公共博物館」。

沙士 墨西哥菝葜 sarsaparilla
新聞
每個人都喝過中美洲青草茶──沙士與墨西哥菝葜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每當輕微的喉嚨痛、嘴破或中暑,阿嬤會說喝一點加鹽沙士就好了。「沙士」這個名稱,也是指美洲的藥用植物喔!沙士音譯自其中一項製作原料──墨西哥菝葜的英文 sarsaparilla 前兩個音節,本意是有刺的藤蔓。

菌菇博物館、真菌、黏菌
新聞
【菌菇博物館】早期的真菌學家

了解真菌界之路既漫長又艱辛。古希臘羅馬時期認為閃電會產生蕈菇,直到18世紀中葉,博物學家還是不大了解真菌;「現代分類學之父」卡爾.林奈(1707-1778)其實沒讓真菌研究進步,反而倒退了。不過仍然有些小小的突破,逐漸釐清真菌的定義,演變為今日真菌學家所知的樣貌。

雞卷在臺灣是普遍的常民小吃,也可以是精工細作的臺菜。圖為臺北名店慈聖宮雞卷。
新聞
【喔!臺味原來如此】雞卷為什麼沒有雞?箇中滋味在語言

臺菜裡有一道菜叫「雞卷」,早年用豬網油為外衣,後因取材不易或健康因素而改成腐皮,將餡料捲成細長筒狀,兩端各留置一小段,如糖果般旋緊兩端封口,入鍋油炸而成,從臺菜餐館到路邊攤子都可見其身影。雞卷橫跨福建、臺灣與新馬,我們不僅解開雞卷的身世之謎,還發現了它有個「五香肉捲」的手足。

擔仔麵
新聞
【喔!臺味原來如此】一碗擔仔麵 串起跨國文化足跡

擔仔麵在臺灣已超過百年歷史,這款由鹼麵、蝦湯、蝦組成的麵,原本可能是三胞胎,它串連起了臺灣與廈門、檳城三地的關聯性,背後顯見的是閩南移民的分布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