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規定自己每週插花預算在200元以內,預算限制下大部分花材都是國產切花,順便認識臺灣地產花材。(圖片提供/毛奇)
新聞
每日記事,一週插花:足夠好的日常

當大家都在說「好好生活」的時候,飲食作家毛奇重新給「好」下一個定義──好,是足夠好,是日常。毛奇每天以一張照片搭配一則短文,紀錄日常飲食與生活體驗。

根據研究,光是住在人類四周就能讓動物發福。(圖片來源/Gloria Manna@flickr CC BY-ND 2.0 DEED)
新聞
共病時代》野生動物會「過胖」嗎?要怎麼讓人類在內的動物變瘦?

人類不是地球上唯一會發胖的動物!而且會發胖的動物不只是那些典型的肥仔,像是身型臃腫的河馬與海象,就連鳥、爬蟲動物、魚,甚至昆蟲都會定期增胖與減重。牠們這麼做的時候並沒有另外訂購服飾,也沒有運用打針、吃藥、進行心理治療或動手術以投入瘦身聖戰,動物世界的增胖有太多人類可以借鏡的地方。

新聞
「沒口之河」上的銀合歡:把人放回環境,遭遇濕地的記憶

自然步道解說員,走進知本溼地時,大概都會感到不知所措。因為那片曠野,行走能及的範圍,確實就是整片的荒草疏林,一個雜亂無章的廢墟。儘管所有環境都有著雜亂的一面,但知本沖積扇在多數自然觀察者,甚至部落族人的潛意識裡,大概多半都視之為一處遺跡,一處曾有過美好往昔,但現在只堪憑弔的遺跡。或許憑弔,正就成為解說實務上最直接的一種策略。

新聞
「牠們的肉又甜又嫩」,臺灣博物學之父斯文豪看見的文明野味

英國人 Robert Swinhoe,是活躍於19世紀中國東南沿海的英國外交官。但對臺灣人來說,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博物學者」,被稱為「臺灣博物學之父」的斯文豪,被認為是臺灣自然史研究的開拓者。他在駐臺期間,進行多次踏查,對臺灣的物種留下了眾多珍貴的紀錄。

總匯三明治是臺式早餐特色產品,除了傳統的漢堡肉、蛋、小黃瓜、美乃滋、火腿等夾料外,許多早餐業者也各自發展特色品項。(圖片來源/薛慧螢繪製、麥田出版授權)
新聞
總匯三明治的美味,蘊含著一段愛恨交織的臺美關係史

臺灣人好吃也懂吃,除了傳統小吃美食之外,對異國飲食接受度也高,而且這些異國美食傳入臺灣之後,總能在臺灣人的巧手慧思下轉換,甚至發揚光大成為獨具特色的新東西,總匯三明治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菲律賓伊富高省科迪勒拉山區的梯田規模為世界最大,1995年登錄為世界遺產。(圖片來源/Pana Banaue Rice Terraces-Commons CC BY-SA 3.0)
新聞
山丘上的樓梯與全球化:「世界遺產」菲律賓伊富高梯田

對觀光客來說,呂宋島內陸山區最著名的景觀是梯田。山丘上一級級新種的稻田,如綠帶般挨著石壁蜿蜒,雲層透出的陽光,將階梯般的新綠照耀得閃閃發亮——這幅不可思議的美景令遊客忍不住頻按快門。這麼多遊客在此捕捉美景,就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認定伊富高(Ifugao)——最熱門的拍攝景點——為世界遺產。

授粉、產蜜的蜜蜂是物種間結盟的一大代表。(圖片來源/Gary Yost on Unsplash)
新聞
生之奧義》跨物種結盟的觀點:走向相互依存的生態政治

與其訴諸對自然的愛、或煽動末日的恐懼,比較能呼應時代挑戰的一條路,是去生活——讓我們以廁身眾生物間的生物之姿、像牠們一樣置身編織裡那樣地,去感受、去生活,共享祖先傳承與生命方式,共享共同命運,共享連帶的脆弱性。

《植物遷移的非凡冒險》、《惡棍植物》
新聞
探索植物充滿故事的驚奇旅程:導讀《惡棍植物》、《植物遷徙的非凡冒險》

回首您身邊的植物,與人都有著深深地羈絆,例如當我們提到屏東的特產時,大多會想到黑珍珠蓮霧、椰子、木瓜,以及近十年來新興的可可樹——巧克力的原料,這些都是引進栽培的(椰子除了在蘭嶼、綠島有原生分布外)。正是這段歷史的緣故,我們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飄洋過海的外來植物,但人們往往對於這些外來植物引進的歷史知之甚少……

(圖片來源/Zura Narimanishvili on Unsplash)
新聞
醉人植物》大麥——啤酒、威士忌的靈魂由此降肉

想像一個世界如果沒有啤酒、威士忌、伏特加或琴酒,會是什麼樣子?那可不成!而少了大麥,這些酒都不會存在。這可沒有誇大其詞。所有穀物之中,大麥特別適合發酵,甚至有助於其他穀物發酵──因此可以用最不可能的原料來釀酒。

經過捏塑、烹煮,不同材料的魚漿製成魚丸、阿給、田不辣、吉古拉等各式美食小吃。(攝影/汪正翔)
新聞
甜不辣、阿給之名暗含文化交流!舌尖上的魚漿家族變奏曲

「魚漿」常見於生活中,在臺灣被用於製作各式美食小吃,但教育部辭典卻沒有收錄「魚漿」一詞,究竟「魚漿」一詞從何而來,又如何藉由人類的巧手被製成一道道料理,經過哪些演變才成為現今應用廣泛的魚漿家族?本文節錄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將帶你一同認識魚漿的百變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