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病時代》野生動物會「過胖」嗎?要怎麼讓人類在內的動物變瘦?

根據研究,光是住在人類四周就能讓動物發福。(圖片來源/Gloria Manna@flickr CC BY-ND 2.0 DEED)

根據研究,光是住在人類四周就能讓動物發福。(圖片來源/Gloria Manna@flickr CC BY-ND 2.0 DEED)

內容提供/臉譜出版
文/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凱瑟琳.鮑爾斯 譯/陳筱宛

在我斤斤計較卡路里的這些年當中,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聽從一頭北美灰熊的節食建議。可是我人就在這裡,和上百位動物園獸醫師同坐在一間漆黑的會議室裡,著迷地聆聽簡報述說芝加哥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Brookfield Zoo)兩頭肥胖的阿拉斯加灰熊,吉姆(Jim)和阿克西(Axhi),如何甩去上百公斤的肥肉。

跟大家分享其中祕密的是珍妮佛‧華茲(Jennifer Watts),戴副眼鏡、個性隨和的她是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的營養學博士,負責監督園中動物的飲食。此時,在她身旁螢幕上出現的是一張「減肥前」的照片。這就像電視身材改造秀中我最愛的時刻—在「揭露」前的幾秒鐘。「減肥前」的灰熊抖動的肚皮幾乎快要觸及地面。肥肉滾動的波濤沿著腹側蕩漾開來。多年來的過度餵食讓牠們的臉像吹氣球般鼓脹,牠們的脖子更是彷彿從不存在。

接著,華茲播放「減肥後」的照片。我四周的動物醫師發出輕聲低笑。差別真是十分巨大。這兩頭灰熊不僅身材苗條,毛色也變得有光澤,光是用看的就覺得牠們健康多了。假如牠們是我的患者,我也會覺得輕鬆許多,因為從牠們的體重就知道,牠們罹患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已大幅降低。

芝加哥動布魯克菲爾德物園的兩隻灰熊Jim和Axhi是一對兄弟,牠們於1995年成為孤兒。(圖片來源/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
灰熊Jim(後)和Axhi(前)是一對兄弟,牠們於1995年成為孤兒後由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收容。圖為兩熊約20歲,經減重後相對苗條的模樣。Jim於2022年因關節炎行動不便,以27歲高齡接受安樂死;Axhi仍在動物園生活。(圖片來源/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

儘管我是心臟科醫師,有時候,我倒覺得自己更像是個營養學家。病患、家人與朋友全都經常問我:「我該吃什麼好呢?」如今我們都知道,錯誤的食物讓身體增加的重量,可能會害我們生病。肥胖、體重增加、「吃得健康」,這些關切全都是現代預防醫學的核心。

然而,聆聽華茲談論這對灰熊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人類不是地球上唯一會發胖的動物!而且會發胖的動物不只是那些典型的肥仔,像是身型臃腫的河馬與海象,就連鳥、爬蟲動物、魚,甚至昆蟲都會定期增胖與減重。牠們這麼做的時候並沒有另外訂購服飾,也沒有運用打針、吃藥、進行心理治療或動手術以投入瘦身聖戰。動物世界的增胖有太多人類可以借鏡的地方,包括想要減去幾公斤重的節食者及努力與病患肥胖問題搏鬥的醫師;肥胖是當代最嚴重且最具毀滅性的健康問題。

可是直到那一刻為止,我從來不曾懷疑過:動物會變胖嗎?

富足= 肥胖?

你可能已經聽過太多次類似我們正身在一場「肥胖流行」(obesity epidemic)當中的這種說法。有上百萬人必須設法對抗這種威脅生命的疾病。世界各地的醫師無不急切地想找出治療對策。

然而會讓你大吃一驚的是,我說的這場肥胖流行可不是指體重過重的人類(至少我們還沒要討論那個部分),而是發生在你我四周的另一場肥胖流行。它折磨我們飼養的貓與狗、馬、鳥和魚。全世界的寵物都比過去更胖,而且還持續不斷地增重。

過胖的體態對於寵物已是必須正視的健康問題。(圖片來源/Scott Garner@flickr CC BY-ND 2.0 DEED)

精準的數字很難確定——這有部分是因為寵物飼主和獸醫師不一定都能清楚分辨出,一隻受寵的拉布拉多或虎斑貓究竟是照顧得很好,還是真的太過豐滿。不過,美國與澳洲的多項研究認為,體重超重與肥胖的貓狗比率大約在25%到40%之間(目前動物的表現仍優於人類——美國成年人的過重與肥胖比率接近70%,令人瞠目結舌)。

寵物身上過量的體重,引發了一連串熟悉的肥胖相關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疾病、葡萄糖不耐症(glucose intolerance)、某些癌症,也許還有高血壓。我們之所以對這些疾病不陌生,是因為肥胖的人類病患身上也看得到幾乎相同的毛病。而且正如人類病患,這些與體重有關的疾病往往會導致罹病的貓狗過早死亡。

至於對抗動物過胖的方法聽來也很熟悉。有些狗會被給予節食藥物以抑制牠們的食欲;對於某些嚴重肥胖的狗兒來說,當多餘的鬆弛肌肉可能造成牠們的脊柱斷裂或髖關節脫臼時,抽脂手術就會成為治療的選項。肥胖的家貓奉行「貓金式」減肥法——其實就是廣受大眾歡迎的高蛋白質、超低澱粉的阿金醫師減肥法(Atkins diet)的獸醫師版本。獸醫師也開始治療日漸增多的「大塊頭矮種馬」、指示飼主不要給豐滿的魚餵過多飼料、建議飼主讓高大健壯的蜥蜴多多運動以發洩過剩的體力。根據獸醫師描述,有些烏龜胖到無法順利伸出殼外與縮回殼內。他們見過太多體重破表的鳥兒,便為它們取了個新綽號:「棲木馬鈴薯」(perch potato)。

圓滾滾的寵物鳥固然可愛,但「棲木馬鈴薯」(perch potato)就可能該吃減肥餐了。(圖片來源/Jonah Pettrich on Unsplash

人類餵養的野生動物需要減肥

珍禽異獸在非野外的環境也會變得肥肥胖胖的。北美與歐洲的動物園獸醫師擔心多餘肥肉對健康的影響,不得不讓超重的動物(從紅鸛到狒狒)都改吃減肥餐。這些食物療法有許多都是借用人類減重計畫的策略。

如果你曾每日記錄自己的「體重監察員」(Weight Watchers)點數,就會明白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的大猩猩和鳳頭鸚鵡(cockatoo)的日常作息安排,因為珍妮佛‧華茲用類似系統安排動物的瘦身計畫。在印第安那波里斯(Indianapolis),動物園管理員會用零卡路里、含有人工甘味劑的吉利丁零食取代過去使用的甘甜棉花糖與糖蜜,鼓勵身材圓胖的北極熊在自己的圍欄內走動。在俄亥俄州的托雷多(Toledo),胖嘟嘟的長頸鹿吃的餅乾是特製的低鹽高纖配方,用來代替以前牠們常吃的那種不健康的垃圾脆餅。

所有這些肥胖動物的共通之處只有一點,也就是這一點,讓牠們與自己的野生親戚及祖先截然不同——被餵養。牠們大半(或完全)仰賴人類提供每一餐,而我們控制吃進牠們嘴裡一切的質與量。因此,我們實在不能把牠們的體重問題怪罪到牠們身上。

「胖虎」讓許多人覺得有趣,但動物園動物若過胖代表的是不當飼養。(圖片來源/Andy Holmes on Unsplash

當然,一隻狗會吃光你放在牠面前的任何東西,然後還四處嗅聞想吃更多。要求一隻貓運用意志力抵抗一份吃了會發胖的零嘴,這個想法簡直荒謬。因此,只剩下一個結論:既然人類是讓動物飲食變得有害其健康的始作俑者,也應是有智慧能理解動物不該吃那麼多的物種,所以要怪就只能怪我們人類。我們不僅得為自己日益擴張的腰圍負責,也得為我們飼養的動物負起責任。

事實上,光是住在人類四周就能讓動物發福。在1948年到2006年間,於巴爾的摩(Baltimore)市區小巷奔竄的城市老鼠每十年體重就會增加6%,想必是因為牠們的食物幾乎完全來自人類的垃圾桶與食物貯藏室。這些老鼠變得肥胖的機率也增加了大約20%。可是,那些容易害人發胖的廚餘也許不是這些齧齒動物的體重直線上升的唯一原因。研究人員在另一群動物身上發現類似的增重現象。這些城市老鼠的鄉下親戚在同一段時間內也變胖了,而且變胖的比率幾乎一模一樣。儘管在巴爾的摩郊區的公園與農牧地區活動的老鼠其食物來源比較「天然」,但是牠們還是變胖了。

肥胖是一種環境疾病

假如說數億年來動物都有一逮到機會就猛吃蛋白質、脂肪、鹽與糖的衝動,光憑那些良心的飲食建議(如「只要忍耐不吃垃圾食物」與「吃有益健康的食物」)就認為我們會逆本性而為,無疑是過度天真與樂觀的想法。

囤積脂肪對動物而言基本上是天性使然,在適當的環境等因素下無傷大雅。(圖片來源/Jay Ruzesky on Unsplash)

今日的食品製造商順著這些演化的衝動搭了便車,在他們製造的產品中增強了那些元素。你無法「只吃一口」是有原因的。在類似的情況下,一隻地松鼠也做不到「只吃一口」。

有時候那無傷大雅,因為動物的體重總是上升又下降,也可能一年內發生好幾次劇烈的變化。放眼整個動物王國,這是健康的指標。真的,動物園的營養學家不會為他們照料的動物設下單一的體重目標,而是設定某個體重範圍。假如動物(無論是長頸鹿或蛇)沒有根據季節與生命週期,從其體重範圍的一頭移動到另一頭,這才教他們擔心。

在野外,許多物種的雄性會在交配季來臨前幾週開始增胖,雌性則會為了孕育卵細胞與支援乳汁分泌,或提供其子代食物而貯存體脂肪。海豹、蛇,還有其他會蛻皮、脫殼、換毛、換羽的動物,為因應大量的卡路里耗損,必須在預備階段(從數天到數週前)便以體脂肪的型式儲備能量。具指標性的冬眠行為,需要巨幅的體重增加,才能支持為期數月之久的禁食。動物的遷徙也能造成體重增減的循環。在動物的一生中,新陳代謝負擔最大的時刻發生在誕生後的頭幾個小時或頭幾個星期。從剛孵化的雛鳥到人類新生兒,嬰兒期是許多動物最胖的時期。

動物會因應環境、季節氣候而增胖,如熊在冬眠前會儲存體脂,但這不代表牠們不會過胖。(圖片來源/Mark Basarab on Unsplash)
動物會因應環境、季節氣候而增胖,如熊在冬眠前會儲存體脂,但這不代表牠們不會過胖。(圖片來源/Mark Basarab on Unsplash)

就連昆蟲的體脂肪也會在牠們生命中的關鍵時期忽高忽低。某些昆蟲會在變態或產卵前增胖。若有充足的營養,蜜蜂會製造大量的脂肪:蜂巢蠟是一種蜜蜂的脂質。脂肪也存在植物體內,比如葉片表面的蠟狀防水塗層,以及填充在種子內的燃料。

不過,大自然對各種野生動物都各有一套體重管理方案。常見的手法就是週期性的食物匱乏,加上來自掠食者的威脅會限制食物的取得,於是體重增加後,過不了多久又會下降。假如你想要效法野生動物的減重方式,只要把握三個原則:減少你四周的食物數量;在取用進食期間不時中斷;每天耗費大量能量覓食。換句話說:要改變你的環境。


《共病時代: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

作者: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凱瑟琳.鮑爾斯(Kathryn Bowers)

翻譯:陳筱宛

出版:臉譜出版


本文節錄自《共病時代: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完整原文請見原書;圖片由農傳媒編排,非原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