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如何「看見臺灣」?密藏航拍影像見證產業、地景變遷

1954年11月2日,空軍12中隊於集集油車上空拍下另一架野馬式戰機(P-51 Mustang)。當時空軍以農復會航拍委託項目進行飛行訓練,當年已開始換飛T-33教練機,隔年12中隊野馬式戰機全數報廢除役。

內容提供/農委會林務局航空測量所 文/黃同弘

資源調查與空間測量是不斷精進的事業,每一張皆累積為我們認識臺灣的基礎。

農林航空測量所典藏五萬六千多張空軍舊航照,其上充斥刺點及判釋描繪痕跡。判讀員以針作孔,在照片上戳刺幾何中心點或地面控制點;各式判釋描繪看似蠟筆塗鴉,卻是臺灣森林及土地利用的詳實紀錄。

農復會森林調查隊隊長杜士伯返美前,特向國防部說明航照及判釋資料的價值,冀求同意將新舊照片移交農林廳妥為保密,留待未來某日的參證比較。這批從塵封檔案庫中重現的關鍵影像,承載了此段被遺忘的技術援助歷史,且對今天的我們來說,還有更多的觀看方式與閱讀可能。

(編按:以下圖片標示為農傳媒編輯所加,並非圖片原樣;另外因呈現版面與《地景的刺點》紙本書有所差異,圖片方向等亦與原書不同)

繁榮到沉寂的林業:阿里山林場

阿里山林場事業始自1915年,1948年《臺灣林產管理概況》一書寫道:「林場伐採為時已久,其蓄積量僅可供今後3年採伐。」故其時銳意開發楠梓仙溪上游森林,以延續林場事業及嘉義繁榮。1963年底,空軍以東西向航線拍攝阿里山事業區,鏡頭攝下沼平車站(紅圈處)及連結的林鐵本線、塔山線與水山線,塔山線於圖面上方再歧出塔山裡線與大學林線(綠圈處左右藍線)。

人的痕跡、山的變化可以都在航拍影像中加以識讀。

像中所見多為柳杉、檜木等人工造林,注意圖面右上筆直的長距離中繼集材路徑(上方橘框)及車站下方一處放射狀早期集材紋理(下方橘框)。

航攝該年6月,阿里山工作站開始辦理結束直營伐木,其後2年持續整理運出殘材。1965年,林務局擇舊日伐木林場中,復舊造林、景觀優美且交通易達地區,整建森林遊樂區,首批即為阿里山與太平山。1976年冬,沼平遭遇火焚,而後聚落遷移、車站新建。時移境遷,航照中圖上半側新造未久的紅檜與柳杉林,如今已是高聳大樹。

阿里山線沼平車站附近聚落,今日已不復見。

現在的沼平站附近 Google 地圖衛星影像。

鹽業、養殖漁業的已逝風景:七股鹽場、塭底煙花

七股鹽場中寮鹽區一帶。圖中主要聚落為中寮(紅圈內),左右兩側鹽田與魚塭顯現不同幾何形態,中寮左下方即七股鹽場辦公處所在(橘圈內),一旁可見鐵路調車場。鹽場的蒸發池與結晶池,構成齊整有序的圖案。(編按:結晶池有鹽結晶,為畫面中顏色較淺或亮白處,蒸發池則因未曬出鹽,影像顏色較深暗)

圖中紅圈為中寮,橘圈為七股鹽場辦公處及鹽鐵調車場,藍線提示鹽鐵路線。

從調車場出發檢視、留心弧線路型變化,結晶池旁可見三條鹽鐵路線筆直向北(圖片右方)延伸,其中兩條幹線跨越大排進入後港鹽區、終抵馬沙溝鹽區;圖面最上方的西區鹽區間,亦先後分出五條路線往南(圖片左側方向)。

1977年新鹽灘第一、第二工區完成,七股鹽場進入全盛期;而後臺灣鹽業競爭力漸失,2002年七股鹽場停曬。檢視衛星影像,高架道路劃過鹽區邊界,廣大水面成水鳥棲地,原辦公處附近保留鹽山並設立遊客中心。

中寮上方有紅筆「火車」字樣。

今日Google 衛星影像,可見地景變化巨大。

鹽山北鄰中小型風力機系統測試實驗室,再北,臺電地面型太陽光電場疊覆舊日鹽田;西側鹽灘及南側魚塭亦分別通過光電案場與漁電共生專區,連同圖幅外東南方新完工的臺糖七股光電,地景劇烈改易。

七股鹽山隔鄰,今日頂山里東南側一帶(下圖),土堤、潮溝與水閘切割此間魚塭界域,大寮大排水連接前頁航照所見鹽場。眼前正是洘塭底時節,漁獲收成後,漁民放乾池水、曝曬塭底,故魚塭色調偏淡或呈現白色,塭面尚可見渡冬溝,可容魚苗避寒。

因溶解狀況不同,消毒用的石灰遠看有如形色各異的煙花。

彼時漁民在塭底間隔而有序地拋灑生石灰殺菌,航照中可見石灰新灑或溶解,因為操作者慣用手及工具差異,石灰拋灑形成的圖案如花瓣、如煙花,每一區塊各有不同。海埔地補照任務後數年間,曾文溪口北岸有1,600公頃海埔新生地開發完成,並作為鹹水魚塭利用;再比對林務局航攝,70年代中還可見魚塭往陸地一側擴張,以北門一帶最為顯著。

今日,陸域養殖漁業盛景不再,魚塭多有荒廢,漁電共生成為熱議;鹽分地帶風景更迭,場所記憶、綠能發展、農村再生與環境永續,亟待細緻辯證與守護。

產業變化總有影像外的脈絡:旗山糖廠

西部平原任務攝下的楠梓仙溪下游河段,順旗尾山順向坡面而降,孕穗期的水稻質地細緻(橘框處),平行公路可見水道(藍線),為灌溉美濃平原的獅子頭圳之第二幹線;圖面下方、幹線下游穿過臺糖五明農場的蔗田(藍框區域)。

五明農場今已不存,今日轉為生命園區及旗美汙水處理廠(位置相當於畫面上藍框右側)。

楠梓仙溪左岸可見旗山糖廠與社宅街(紅框區域),注意工廠前的數條軌道與原料列車(黃圈),循此出發並留心軌道曲線路徑,糖業鐵路往四方延伸(可參綠線);其中一線繞過旗尾聚落、跨越楠梓仙溪河床,彼時沙洲上可見香蕉園與民居。進入旗山市區後有車站設置,糖鐵不僅僅運送甘蔗,也是當時大眾交通工具;而後軌道分線南北,各往上下游延伸。

舊時旗山糖廠與社宅街局部影像。

農傳媒編按:今日Google衛星影像,因獅子頭圳仍在,始可確認航拍圖上的水路。

當時楠梓仙溪右岸所見田園,絕大部分皆種植香蕉。航攝該年4月,日本香蕉貿易自由化,臺蕉輸日不受限制、生產大幅擴張,但此亦代表,不久後臺灣香蕉將遇到菲律賓與中南美洲香蕉的強大挑戰。當代衛星影像中,昔日無論細緻水田、高搖蔗田或遍野蕉園,今日皆作多樣化的農作經營。



 

 

《地景的刺點》
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臺灣

 

作者:黃同弘/文 農林航空測量所/圖 雷鴻飛/審訂

出版:農林航空測量所策劃、暖暖書屋執行

 


本文經農傳媒編輯,節錄自《地景的刺點: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臺灣》,圖文呈現與原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