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地方創生
前身為頭城鎮長故居的「金魚厝邊」,是遊客借問站也是小鎮聚會空間,牆上的頭城老街地景,描繪筆觸精細又奔放,金魚厝邊執行長彭仁鴻介紹:「這是在地畫家鉛筆馬丁四小時沒休息畫出來的,除了福德祠跟媽祖廟以色彩標誌位置,其餘空白留給大家自由想像。」今天他要為我們標出鎮上的早餐店,包子蛋餅、手沖咖啡、歐式麵包……,頭城人的一天從這裡開始。
「地方創生」是行政院2019年正式推動的國家戰略計畫,其目的是要找回地方成長的活力,減少人口外移、解決城鄉發展不均等問題。在面對各區域環境多樣複雜和社會經濟情形不同,想要以一種方式及程序應對處理,確實有困難。歐美各國則藉目的地管理組織(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DMO)增進地方的吸引力,其管理範圍可大可小,包括國家、城市或特定地理區域的層級。本文將為讀者介紹DMO的功能與經營模式。
舊稱「大窩口」的湖口鄉,是新竹縣人口第三大行政區,也是全臺人口第二大鄉,不過,實際居住族群仍以年長與年幼者居多,在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下,農業式微,勞動人口多離鄉就業,近年,公私部門嘗試諸多方式,積極尋求農村再生、地方創生的解方,在湖口土生土長、深耕十年的「木酢達人」即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循環經濟產業,運用廢棄林材再製各領域產品,賦予高經濟價值,創辦人陳偉誠說:「我就是靠這樣在家鄉幸福的生活著。」
人與土地的連結從哪裡開始?當一條溪流引入圳道盈滿稻田,農民將秧苗穩穩插入田土;當海女閉氣潛入10公尺深的海水中,只為找尋足以支持生活所需的海產;當人們特地前往農村,就為看看團購多回的農特產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連結其實一直都在,只是生活形態變了,變得不再容易看見需求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發揚土地價值的農漁村和第一線生產者,是時候拉回眾人的目光了!一起讓故事重新流進每個人心中;檢視地方的特色與缺口,找出凸顯自我價值和經濟發展的方式。
在談論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地方發展遇到的困境,簡要來說,就是人力資源不足,其中又可從「量」跟「值」的角度來看。全球有許多非都市的地區人口持續地減少,導致區域內社會、經濟功能萎縮,此時即使有良好的改革政策,也因缺乏人力而很難落實;除此之外,能否順利找到對的人來地方發展也是關鍵,而這就關係到我們對地方發展有什麼樣的期待,才能進一步討論哪些人是我們要找的對象。
竹子輕巧透氣、取得容易,早期農業社會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會取用並製作為生活用品的天然材料,位於桃園富岡老街上,現年86歲的戴阿爐便是一生與竹為伍的工藝師,從竹農具到竹傢俱,樣樣難不倒他;而同樣在富岡,還有一位鑽研製作竹眼鏡的當地青年阿飛,今年夏天即將返鄉駐點。這一老一少,一個是大型竹傢俱,一個是極其精密的竹工藝,兩者透過「富富小山岡.創生基地」的串連與推廣,讓更多人認識這項常民素材的百變風貌。
農村的發展,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來歷經了多次典範轉移的過程,目前國際上各種倡議都視農村為實踐永續發展的重要空間場域。回到在地觀點下的發展目的,我們無可迴避當代農村面臨的各種存續上的問題,諸如:人口流失、高齡化、生活機能低落……等。這些挑戰,反映出人口議題發生在農村的惡性循環。因此近年來,包括農村再生與地方創生的推動,無非寄望透過系統性制度的建立,為農村地區挹注新的發展活水,而其中最關鍵也最迫切的議題,在於如何透過人力資源的復振,超前部署農村發展。
雲林縣古坑鄉桂林社區是淺山農村,多數居民從事務農,早年竹產業一度興盛,但隨著時代變遷逐漸沒落,近年更面臨人口老化、青壯年外移嚴重等問題。當地居民原本對社區未來發展不抱任何期望,但耆老一句「過去在筍寮是最快樂的時光」,讓當地學校師生帶領的地方創生團隊卯足全力,重現筍寮、改造老屋,還推動「里山生活實踐學校」,原本漂流在外的遊子看到桂林居民重新凝聚向心力,「變得不一樣」,更下定決心回鄉整地蓋屋。
許多人一聽到嘉義縣東石鄉,腦中第一個畫面就是一落一落的蚵田。事實上東石鄉還曾經是國內重要的白蘆筍產地,只是隨著產業外移,連帶從業人口流失,加上地層下陷的環境危機,東石鄉人口已較30年前少了3分之1。但有一群婆婆媽媽不忍社區就此失去活力,不僅串連新住民升級自家漁產品,改造廢棄學校變成長輩的樂活基地,107年還拿到國家環境教育獎。她們說,「自己的理想生活要自己打造。」
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帶動對糧食、能源、環境等議題關注的同時,日本面臨人口數量持續下滑與高齡化的態勢,特別是農業地區情勢更為嚴峻。這時日本的農業組織-日本全國農業協同組合連合會(以下稱JA全農)能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