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術】老屋新生打造創生基地 富岡小鎮注入新活水

富岡第一個公共文化空間。

內容提供/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農村的發展,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來歷經了多次典範轉移的過程,目前國際上各種倡議都視農村為實踐永續發展的重要空間場域。回到在地觀點下的發展目的,我們無可迴避當代農村面臨的各種存續上的問題,諸如:人口流失、高齡化、生活機能低落……等。這些挑戰,反映出人口議題發生在農村的惡性循環。因此近年來,包括農村再生與地方創生的推動,無非寄望透過系統性制度的建立,為農村地區挹注新的發展活水,而其中最關鍵也最迫切的議題,在於如何透過人力資源的復振,超前部署農村發展。

位於桃園楊梅鎮的富岡舊名「伯公岡」,歷史悠久,早期的發展與鐵道密不可分,因為火車設站讓這座農業小鎮匯聚了川流的人潮與繁盛榮景,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年輕人口大量外移流失,小鎮繁華不再,亟待改變的契機。

從空間到人 開啟改變的關鍵

緊鄰富岡火車站的富岡老街上有一座二層樓三進磚造老屋,興建於20年代,是老街上「唯二」紅瓦屋頂建物,前身原是派報社,屋況不佳,損壞嚴重。幸好,因為一群「富岡創生協力隊」的奔走與努力,在徵詢原屋主王蘊芬女士同意後,「以修代租」來使用老屋,更號召了300位學生、社區居民和熱情的志工一起清理廢棄物,翻修老屋,並在109年7月揭牌成立「富富.小山岡」,展出《自由時報》的送報袋、紀念銀幣和老家具,打造富岡第一個公共文化空間。

而促成改變的這群富岡創生協力隊中,有曾經參與社區營造與農村再生的大學教授、有熱血創業的青年,還有關注在地的學生與小鎮居民,加上地方政府的支持與資源挹注,讓這股小鎮創生的力量生生不息。

從景觀與建築視角觀察在地,協力打造「富富.小山岡」的中原大學景觀系副教授周融駿分享觀察,翻轉地方景觀與創生的過程中,「空間、人、模式」3要素缺一不可,「我們先以老屋作為基地,以此為起點,發掘與關注社區生活,希望吸引有志回鄉的青年或是熱心社區營造的人能一起加入滾動與參與。」

過去9年來帶著大學端的能量關注社區營造、鼓勵年輕世代以行動參與農村再生,周融駿認為:「富岡是典型的鄉村小鎮,人情味濃厚、居民純樸,還有在地特色產業與豐富文化資產,而現今最大的挑戰就是找到適合的人來投入,讓他們透過參與,在此築夢。」而學界能量的挹注,也為富岡整體的創生行動帶來更多創新的想法與實踐,包括有年輕世代對於社群媒體與創新科技的操作嫻熟,最能讓老屋與老街的改變被更多人看見。

中原大學景觀所同學巧手製作藝術品,裝飾在小山岡的天井。

青年創造擾動 帶老地方看見新可能

在促成「富富.小山岡」創生行動過程中,始終投注最多熱情的創業青年傅佩芸,曾有過10年的公部門歷練,對於文化保存不遺餘力。偶然的機緣下來到富岡,充滿歷史感的老屋、老街和街坊鄰居溫暖的笑容黏住了她人生的腳步。她說:「我這麼做不只是為了保存一間老房子,而是希望在這裡創造『擾動』,吸引在地人也能看見富岡生活的美好。」

於是,他們在老屋規劃了多功能教室,讓大家可以在這裡聚會、規劃知性講座,邀請老師來帶著小朋友認識老街屋的建築構造、體驗紅磚手作,以及種植多肉植物,從動手做與互動中學習,也讓更多人能在此互相交流與分享。為了深化和在地社區的連結,團隊還邀請了桂竹傢俱大師戴阿爐阿公來幫忙改造後老屋的後巷門面,打造美麗的竹窗,帶動社區的美感與改造,還讓大家動手體驗竹編藝術之美。

邀請在地桂竹傢俱大師戴阿爐阿公來幫忙改造老屋後巷門面。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富岡,傅佩芸和團隊也帶著大家走訪老街上的特色店家。巷子口黃媽媽開的裕福商店,少少的零錢就能買到各式零嘴;經營70餘年的葉濟安中藥行老闆最會折虎頭包,包你「藥到病除、趨吉避凶」。還特別邀請髮型設計師、造型師和攝影師合作,一起幫這些老闆打造妝髮、拍攝時尚照片,留下復古又前衛的富岡人物小誌,少量印刷,限量販售。

年輕世代的努力,社區居民都看在眼底,也讓他們很快就能融入在地,而最讓傅佩芸感動的是連高齡90的客家阿公看到她都知道要改口說國語、比較通,她笑說:「雖然我客家話說得不好,但大家都對我很親切。」而每當她需要幫助時,在地的婆婆媽媽和鄰居,總是即時伸出援手,讓她倍感溫馨。

周融駿老師(左一)帶領學生展開2020桃園龍潭客家三和社區地方創生調研。

大膽創生 展開與在地農業的連結

不只吸引人走進老街、走進創生基地,傅佩芸和團隊也嘗試帶著大家走出去,以永續的角度展開與在地農業的連結,包括到鄰近的紫城農場參觀農場自動育苗設備,認識多樣的蔬菜苗和堆肥介質,以及體驗仙草茶的製作流程,「楊梅這邊的仙草和關西不一樣,香氣與口感佳,一整面開花的時候讓人好像置身在普羅旺斯的紫色花海。」傅佩芸笑說,接下來她也打算在創生基地推出仙草相關飲品,創造穩定的收益來維持營運。

「接下來,我們想把創生基地的一部分規劃為供大家休憩與走逛的販售空間,讓更多旅人可以在這裡品嘗仙草茶、買到在地的農產品和好物。」傅佩芸積極整合資源與在地能量,也從「街區再生、米加工文化、鐵道文化、旅遊體驗產業、農業創新升級」等方向持續思考,結合富岡車站、楊梅休閒農業區等,打造富岡獨特的文化觀光魅力,同時計畫在明年和地方政府合作擬定「富岡地方創生事業計畫」,透過提案爭取資源挹注、持續擴大影響力。

參訪紫城農場與在地農業連結。

觀察近幾年全臺各地如火如荼的創生行動,周融駿總結說:「因為每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色產業與生活條件背景不同,創生的經驗很難完全複製,但很高興看見年輕世代能在過去參與社區營造或農村再生的基礎上,以創意改變富岡,讓更多人看見富岡的亮點。」

歷經社區營造、農村再生行動到地方創生多年醞釀,藉由老屋新生打造富岡在地第一處公共文化空間,「富富.小山岡」將持續導入社區、學界與青年能量為小鎮注入豐沛活力。這只是一個起點,但它所創造的漣漪、帶來的改變,將為這座小鎮重新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創造未來無限可能。

 

活化好點子

一、小據點也能成為地方創生的起點

富岡藉由「富富.小山岡」老報社翻新的行動串起學生與志工,啟用之後成為社區活動的公共空間,讓社區從回憶報社開始,更開闊地交流出各種可能。

二、即使在都市邊緣也絕對有獨特的地方DNA

「富富.小山岡」串連老街商家、地方耆老、農場等等不同成員,在深度的互動中,能看見地方獨有的發展歷程,以及身懷絕技的個人,種種都是豐富的地方DNA。

【延伸閱讀】

【地方創生術】窮鄉僻壤反轉為風格夯地 日本西粟倉村的森之奇蹟

【地方創生術】來去日本鄉村住一晚!JA全農以「農泊體驗」振興地方觀光

【地方創生術】嘉義農村再生靠這帖 復興「放伴」精神讓社區找到伴

【地方創生術】重建筍寮改造老屋 找回桂林竹產業榮光


● 本文摘錄轉載自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出版《創生中的關係人口:農村發展指引手冊》,原文標題為〈老屋新生打造創生基地 以永續思維為富岡挹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