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臺灣的後盜伐時代】社會篇 形成山老鼠的兩大主因:資訊缺乏與經濟不自主

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陳湘繁投入研究山老鼠形成與組成背景多年,她表示,偏鄉部落社區居民和逃逸外籍移工往往因經濟壓力鋌而走險從事非法盜伐行動,而她也指出,要紓解這樣的情形,不能單從山林保育與查緝來看,得從勞工制度、社會刻板印象以及教育體制等全盤審視。

新聞
3月起禁用血滴子「山豬吊」捕捉動物 原住民祭儀所需除外

山豬吊,具有強大殺傷力,因誤中陷阱的動物一旦掙扎逃生,甚至可能扯斷肢體,相當殘忍,數年前已有動保團體反應山豬吊常誤傷犬隻或獼猴,要求政府應明文禁止使用。農委會畜牧處日前公告,自3月1日起禁止使用山豬吊做為捕捉動物的方法,但原住民族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獵捕野生動物者,則不受限制。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森林產物採取合法化 原住民採食野果野蕈竹筍免申請

只要有原住民身分,基於生活慣俗需要,就能在國有林及公有林中採取植物,可以採取的項目是除了林木、竹子等主產物與少數受保護的草本、木本、蘭科植物與蕈類以外的森林野菜、野果、野草,均可自由採取。

新聞
在部落保種扎根,如何延續深耕成挑戰?

小小一顆種子乘載的不僅是農作物的延續,更是一整個族群文化、語言的傳承。第一屆全國種子交換會今天在臺大登場,會前主辦單位邀請兩名原住民專家分享小米和豆類的復興行動,其中八年前從美國種子庫引進96種小米,帶進11個部落進行復興的臺大農藝學系博士巴清雄說,這幾年回訪發現各部落栽種一年後幾乎都沒有延續,

新聞
珍貴的臺灣飛魚:文化保育與資源開發的拉扯與省思

多數飛魚種隨著黑潮洄游至臺灣海域。臺灣沿近海的飛魚有7屬24種,東部、北部定置網飛魚漁獲雖依漁場或年代的不同其盛漁期有所差異,但主要漁期皆在4~7月間。南、北部追逐網各年度漁期開始的時間雖有不同,但調查顯示水溫對魚群的影響甚大,顯示飛魚資源未來亦可能受氣候變遷的衝擊,有必要做長期的監控。

新聞
紐西蘭原民生活體驗,如何激發賽德克遊子回祖居地重拾生態與文化?

「部落投入友善耕種後,蝴蝶、蜻蜓…全都回來了」,王嘉勳表示,過去部落生態相當豐富,但因為土地超限利用開發,加上農藥、風災的影響,原本部落有200多種蝴蝶,銳減到只剩60幾種,推動友善耕種及環境教育後,大家把部落的生態都找回來。

新聞
部落限定的健康野菜:黃藤心,豐富「鋅」含量可抗氧化、強化血管壁

根據農委會花蓮農改場與亞蔬中心合作研究黃藤心營養成分,分析結果顯示黃藤心富含鋅、鉀、鎂等礦物質營養成分,其中鋅含量更可媲美海產類食物,這在蔬菜類食物中相當少見,與常見的市售蔬菜相較,更是多出8倍之多。

新聞
青果、熟果皆有市場潛力,臺東農改場力推原生種木虌果

臺東農改場負責輔導農民種植木虌果的研究員薛銘童說,木虌果的推廣有2種型態。一種是青果,約在結果後2週採收,當作一般瓜類料理,味道及營養成份接近苦瓜,但又有苦瓜沒有的清甜味,因為2週就可採收且產量大,可為農民帶來可觀收益;另一種是取熟果種子的假種皮,再製成保健食品,或是製成果汁或果泥,用來搭配各種料理,因為假種皮的茄紅素加熱後更容易釋出與被人體吸收,很適合餐飲與烘焙業者使用,混入原料中,產品能自然呈現出橘紅色。

新聞
竹產業撐起部落經濟,因禁伐補償面臨蕭條危機

有鑑於禁伐補償造成的產業與水土保持問題,原民會參與今年6月22日林務局舉辦的「2018森林驗證、人工林永續經營暨綠色採購論壇」時透露,6月底將推出修正草案,原先規定竹林必須要長6年,才能參加禁伐補償,預計把年限拿掉,竹林砍伐後,重新生長,只要保持七成覆蓋率就能參加禁伐補償,同時也要求申請的地主必須擬定經營計畫書。

新聞
傳統原民食材:鵲豆,兼具觀賞、食用價值,耐旱能力一級棒

近年全球氣候快速變遷,極端氣候發生加劇,如何維持糧食穩定生產成了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為因應乾旱事件頻傳,並且提升作物栽培時水資源利用,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從原住民部落尋找耐旱的作物,發現鵲豆的耐旱能力一級棒,具有開發成為夏季蔬菜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