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後盜伐時代】社會篇 形成山老鼠的兩大主因:資訊缺乏與經濟不自主

屏東林區盜伐過後的現場,鋸斷的樹木零散倒地。

文/段雅馨 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他們犯了法沒錯,但為什麼選擇犯法,才是重要的核心。」陳湘繁說。

埋伏在山林之間非法砍伐樹木的盜伐者,俗稱為「山老鼠」。想要遏止山林盜伐,除了從查緝端著手之外,了解犯罪行動的形成原因,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

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陳湘繁投入研究山老鼠形成與組成背景多年,她表示,偏鄉部落社區居民和逃逸外籍移工往往因經濟壓力鋌而走險從事非法盜伐行動,而她也指出,要紓解這樣的情形,不能單從山林保育與查緝來看,得從勞工制度、社會刻板印象以及教育體制等全盤審視。「他們犯了法沒錯,但為什麼選擇犯法,才是重要的核心。」陳湘繁說。

偏鄉社區居民與逃逸外籍移工的盜伐悲歌

根據陳湘繁與70例因山林盜伐入監服刑之受刑人的訪談紀錄,她表示受刑人當中將近一半為偏鄉原住民。「原住民在全臺人口裡占不到百分之二,在山林盜伐案件裡卻有一半的比例。」她指出,這樣的數字呈現,是十分值得深入關注的。

而為什麼偏鄉原住民會進入盜伐行列?首先,山林原本就是原住民的家園,他們出生成長於其中,因此對於山林的資源相當熟悉,包含了如何取得山林資源與山林資源的後續利用等,這些知識對他們來說是自然不過;再來,相對於漢人,原住民的體力較好,能夠負擔第一線(如搬運木材等)粗重的勞動。綜合了資訊面與勞動條件,原住民與採伐森木所需的人力需求是十分契合,再加上採伐森木能夠立即地獲得大筆金錢,因此吸引了許多原住民鋌而走險。

而針對逃逸外籍移工的成因,所牽涉的層面更為複雜。陳湘繁解釋,從制度方面來看,外籍移工來臺工作之前必須繳交高額的仲介費,許多移工得透過貸款先借一筆錢才能來臺賺錢,而來臺之後,工廠因接單不穩定而減薪的情況時而發生,本來就背款在身的移工,在合法工作之下難以「真的賺錢」,於是有些移工即會「逃離」原派的工廠,透過同鄉同伴的介紹尋求其他工作機會。有些逃逸移工被轉介去茶園,有些輾轉至其他的工廠,而有些則是被介紹去「搬木頭」,也就是搬運盜伐林木。

陳湘繁表示,這些去「搬木頭」的移工不知道將要從事的打工為非法盜林,陳湘繁解釋,「就像幫忙採茶、採果那樣,他們也以為這就是幫忙搬東西。」許多移工甚至在被逮捕時,都以為自己是因為「逃逸」被捕,壓根兒不曉得是因觸犯了《森林法》。

陳湘繁說明,這些入獄的移工大多都是人生第一次犯法,釋放出來就得遣返回國,「舊的」移工遣返回國再由「新的」、「不知道要付出法律代價」的人補上,形成了無限的惡性循環。同樣的循環也發生在參與盜伐的原住民身上,陳湘繁訪問過數位年輕受刑人,這些受刑人中輟後跟在「大哥」身旁吃喝玩樂,幫忙「搬木頭」做事,有些甚至以毒品做為勞動的交換,久而久之對毒品產生依賴,只好繼續參與盜伐,換取毒品,這些受刑人在受訪時也都表示,「不敢再做了。」

可見,在容易成為盜伐山林「第一線僱員」的高風險群,提前教育、給予正確資訊,是遏止山林盜伐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護管員張約翰將查緝到的木頭噴漆標示,準備秤重記錄。

不知情而誤入盜伐 不得已而選擇鋌而走險

生長於偏鄉社區、見過許多採伐森木行動的大A(化名)透露,「部落族人會做這個(盜伐森木),不是『不知情』就是『不得已』。」

部落族人與山林為伍,撿拾枯木或木板對他們來說,是從以前就形成且再自然不過的習慣。再加上,偏鄉社區與部落資訊的流通不易,中央頒布的法條有何調整修正,要進到地方部落裡頭,中間確實存在著一段落差。而這樣的「不知情」也成為了早期部落族人「意外」參與山林盜伐的原因。

大A表示,他見過許多「利用」族人不熟稔法條,聘雇族人「撿木頭、搬木頭」的例子。他說,山上在交通與資訊上皆不方便,族人自己其實也不曉得木材在市場上具有高經濟價值,常見的模式都是有個「外人」請族人幫忙搬運木材,一天給予1,000~2,000元不等的工資。這對於經濟發展相對貧乏的部落來說,是相當可觀的收入,而族人也並未想太多便接了搬運木材的工作,直到被捕後才恍然,原來是被雇來盜伐。部落族人的參與盜伐一開始是「誤入」,後來生活經濟壓力則是最大的推力。大A說現在部落都知道盜伐違法,聽聞有族人「想要」從事盜伐也會極力阻止,「長輩罵你甚至打你,叫你不要去」,大A說。

然而,經濟壓力仍抵擋不住其他族人與耆老的勸阻。大A說,他親眼看見一位部落族人正在拿取木材,追問之下族人才吐出真言,「我真的不想,但是女兒現在在醫院。我想拿土地抵押,銀行又說不值錢。」大A補充,也有另一位籌不出錢替孩子辦婚禮的舊識,想著「到山上工作」過個一陣子賺賺錢就好,沒想到再下山就是背了罪名在身上。大A語帶無奈地說,一開始是不知情,後來是雖然知情了但迫於生計,不得已只能鋌而走險,不過他也坦言,「山上的經濟真的辛苦。」若是這一點無法獲得舒緩,部落族人參與盜伐山林行動的情況,也就很難有終止的一天。

2012年查獲的呂世欣案,現場發現盜伐使用的鏈鋸。

盜伐的案發現場,遺留下採伐工具以及補給物品。

增加資訊獲取與經濟自主性 瓦解山老鼠前線

山老鼠的形成原因盤根錯節,交雜許多層面,而陳湘繁與大A都不約而同從兩大方面提出解決方案:「資訊提供」與「林下經濟」。

無論是逃逸外籍移工或是偏鄉部落居民,許多皆是因為沒有獲得正確的資訊而步入盜伐行動。在外籍移工方面,陳湘繁表示,目前移工普遍能夠接收資訊的管道單一侷限於仲介公司,她建議中央移民署、勞動部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各方跨部合作,在移工申請來臺之時就提供盜伐的相關訊息;而在社群部分,她點出,販賣該家鄉美食的小吃店、雜貨店以及移工之間的通訊群組,是能夠前進第一線、相當良好的宣傳管道。

而在偏鄉居民的部分,大A點出經濟是最直接的解決方式,而目前林務局推動的「林下經濟」則是很有機會成功的切入點。

他說明,部落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很強,以部落社區為核心去發展,會是很大的助力。他進一步解釋,山林若是因為盜伐受到損害,生活於其中的部落也會一併造成影響,「沒有人會希望這樣。」若是透過林下經濟,在靠近家園的樹林中建立起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不僅能減少族人從事盜伐的誘因,社區部落整體來說,更是永續發展之道。

大A說,接觸到的部落目前漸漸開始養蜂,經濟狀況確實好轉不少。陳湘繁也認為,林下經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每個山林都有其價值,砍伐只是暫時性的利用,只要管理得宜,就能夠造福一整個社區。不過大A也點出,目前大部分的部落對於林下經濟仍舊很陌生,或是基於沒有接觸過而感到懷疑、不敢嘗試,因此,要如何在部落中推廣,並且取得部落信任進而落實林下經濟,是接下來必須思考的課題。

沒有人真的打從內心想破壞臺灣豐富美麗的山林資源。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