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大神農
一句「我養鴨,鴨養我。」道盡了屏東鴨農歐陵合的一生。從民國87年接手浤良蛋行,他一步步,將一家傳統的家庭式工廠,轉型成擁有多項國際認證的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東方美人茶的茶菁取自不噴農藥的茶樹,嫩芽經茶小綠葉蟬吸食叮咬(即茶農所說的「著涎」),因而長不大、萎縮捲曲成黃褐色葉片;其茶色呈琥珀色,有獨特蜂蜜甜香及熟果味。而在臺灣,苗栗頭份茶農鄧國權是能將這獨特風味發揮得淋漓盡致的茶農之一。
從嘉義的鳳梨青農躍升成屏東鳳梨產業的第一把交椅,過程中的酸甜點滴,是鳳梨的滋味,也是何秉洋與沈宜蓁愛情的滋味。同樣的金鑽 17號,何秉洋的種植卻有獨門祕訣,讓他的鳳梨甜度超越西瓜,甚至被同業形容成擁有「和牛般入口即化」的口感。
周俊吉採有機生產方式,導入「科技」解決有機農業的問題;同時,他建立農畜綜合經營模式,並拓展通路、穩定產銷,以提高收益。最重要的是,周俊吉希望生產安全的農產品,保障消費者吃下肚的每一口,都能買得安心、吃得安心,也用得安心。
12年前,林和春離開電子業,回到桃園龜山老家,為年邁的父親林文經分擔長生茶廠的工作,從每天西裝筆挺的日子,轉變為日日淚汗交雜的務農生活。他更引進自動化機械,讓茶業不再因粗重的工作流程讓年輕人卻步,為下一代打造永續的茶業願景。這個曾被父親譏笑為「痴人說夢」的夢想,正踏實地被建構起來。
中央山脈以東,一場寧靜的低碳革命早已持續十幾年,花蓮東豐拾穗農場主人曾國旗19 年前回鄉,協助家族有機米事業,不僅用農業廢棄物生產有機堆肥、水旱輪作減肥料,而且連育苗、栽種、包裝都在100 公里內完成,充分實踐取之於大地、還之於大地的循環型農業精神。
陽光下,一桌擺開的烏魚子正曬得金光閃閃,嘗一口,海味便襲捲而來,這是許多臺灣人記憶中的美好鮮味。而出身嘉義縣東石鄉傳統漁村的林篤毅,以低密度、生態平衡的方式,打造烏魚的友善養殖環境。同時,他堅持傳統製作技術,盼保留烏魚子的好風味,並進一步建立品牌、自產自銷,將一級產業拓展成六級產業,將烏魚子的好風味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