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黑面琵鷺
英國人 Robert Swinhoe,是活躍於19世紀中國東南沿海的英國外交官。但對臺灣人來說,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博物學者」,被稱為「臺灣博物學之父」的斯文豪,被認為是臺灣自然史研究的開拓者。他在駐臺期間,進行多次踏查,對臺灣的物種留下了眾多珍貴的紀錄。
綠電開發如何兼顧生態環境,是臺灣近年重大考驗,近兩年台電為確保穩定供電,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推出國內首座百萬瓦(MW)級「光儲合一」、結合太陽光電場與儲能的臺南鹽田光電儲能園區(南鹽光儲),坐落於臺南七股區鹽灘地,今(2023)年初風光上線,緊鄰不到1公里距離的七股頂山賞鳥亭,在冬季灰色氣息中,透過望眼鏡觀察到大量黑面琵鷺聚集棲息與覓食的熱鬧場景。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去年底完成,一路伴隨王徵吉先生等一群愛鳥熱血人士,見證他們為黑面琵鷺棲地持續努力,30年來黑面琵鷺也由全球不到500隻逐漸復育,吳念真為影片旁白說道:「湖濱散記裡提到,野性在,世界就存在。」導演梁皆得說,我們對環境要多多的去關心和了解,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這個是很重要的科普,我要傳達出去」。
今年中秋節就迎來第1隻來臺渡冬的黑面琵鷺,但之後陸續抵臺的黑面琵鷺數量零星,直到國慶連假氣溫下降,出現在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的黑面琵鷺數量激增已達468隻。臺南市政府14日將舉行黑面琵鷺救傷演練,16日黑面琵鷺保育季系列活動正式登場,號召大家一起保育來臺渡冬的世界級珍稀嬌客。
「學甲濕地生態園區」位於臺南市學甲區,占地約31公頃。這片靠近筏仔頭聚落(竿仔寮)急水溪畔的土地,從前為倒風內海,經歷長期沖刷淤積而形成泥灘地。2009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臺南市政府農業局向農民租用休耕農地,進行學甲濕地營造規劃。
臺灣早年因為開發,導致沿海泥灘地面積大減,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黃書彥表示,60年來臺灣整個西部沿海泥灘地帶面積減少60%,近年積極保育濕地後,才阻止了濕地環境的再惡化,其實農田及魚塭都算是人為濕地,可以短暫地以濕地的角色,讓過境的候鳥好好利用。
黑面琵鷺是冬候鳥,每年從北方飛來臺灣度冬。今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公布,全球數量成長來到5,222隻,正式突破5千隻整數大關,其中作為全球黑面琵鷺最重要冬棲地的臺灣,記錄到3,132隻,也首度突破3千隻,刷新歷史紀錄。
2020年1月中在嘉義縣與臺南市所轄溼地上爆發16隻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肉毒桿菌中毒事件,經搶救與治療後成功野放其中8隻。本次中毒事件是繼2002及2003年臺南地區爆發90隻中毒(73隻死亡,野放17隻)之後,黑面琵鷺肉毒桿菌中毒數量較多的事件,由在地保育團體發現通報,地方政府救援,送交專業野生動物醫療單位處理,經多單位協同合作方能讓中毒瀕死的黑面琵鷺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再次回到大自然。
黑面琵鷺來臺度冬,日前屏東及高雄都發現有黑面琵鷺疑似中毒傷亡事件,臺南市府整合黑面琵鷺保育協會等NGO組織團體,與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特生中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等,強化棲地維護,並呼籲賞鳥時若發現魚屍,速撥1999專線通知農業局清除,確保黑面琵鷺棲息及覓食場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