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黑面琵鷺
「學甲濕地生態園區」位於臺南市學甲區,占地約31公頃。這片靠近筏仔頭聚落(竿仔寮)急水溪畔的土地,從前為倒風內海,經歷長期沖刷淤積而形成泥灘地。2009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臺南市政府農業局向農民租用休耕農地,進行學甲濕地營造規劃。
臺灣早年因為開發,導致沿海泥灘地面積大減,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黃書彥表示,60年來臺灣整個西部沿海泥灘地帶面積減少60%,近年積極保育濕地後,才阻止了濕地環境的再惡化,其實農田及魚塭都算是人為濕地,可以短暫地以濕地的角色,讓過境的候鳥好好利用。
黑面琵鷺是冬候鳥,每年從北方飛來臺灣度冬。今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公布,全球數量成長來到5,222隻,正式突破5千隻整數大關,其中作為全球黑面琵鷺最重要冬棲地的臺灣,記錄到3,132隻,也首度突破3千隻,刷新歷史紀錄。
2020年1月中在嘉義縣與臺南市所轄溼地上爆發16隻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肉毒桿菌中毒事件,經搶救與治療後成功野放其中8隻。本次中毒事件是繼2002及2003年臺南地區爆發90隻中毒(73隻死亡,野放17隻)之後,黑面琵鷺肉毒桿菌中毒數量較多的事件,由在地保育團體發現通報,地方政府救援,送交專業野生動物醫療單位處理,經多單位協同合作方能讓中毒瀕死的黑面琵鷺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再次回到大自然。
黑面琵鷺來臺度冬,日前屏東及高雄都發現有黑面琵鷺疑似中毒傷亡事件,臺南市府整合黑面琵鷺保育協會等NGO組織團體,與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特生中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等,強化棲地維護,並呼籲賞鳥時若發現魚屍,速撥1999專線通知農業局清除,確保黑面琵鷺棲息及覓食場所安全。
在臺東發現受傷的黑熊或穿山甲等保育類野生動物,未來將不再需要北送到臺北市立動物園,或南送至屏東科技大學進行救傷照養,透過公私合作,林務局與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簽署合作協議,營運東部第一座大型野生動物救傷中心,可以就近照顧受傷的野生動物,提高救傷成功機率。
「外面綿綿的春雨不但代表我們萬物復甦,它也提醒我們在臺灣入冬的這兩千隻黑面琵鷺:三月到,準備北返了。」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楊嘉棟主任開場。在黑面琵鷺北返之際,特生中心及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的研究團隊留下了領先全球的黑面琵鷺基因組草圖,要解開黑面琵鷺幾萬年來的族群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