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鈴薯
今年初進口馬鈴薯條數量較去年同期減少,尤其進口量最大宗的美國薯條,受到乾旱影響,今年進口量更大減40%,近期烏俄戰爭又影響預炸油品出口,國際馬鈴薯條面臨供應短缺。瓜瓜園總經理邱裕翔表示,馬鈴薯條全球供應鏈受到挑戰,國產地瓜趁勢而起,在速食店等需求顯著提升下,預估地瓜薯條銷售可成長30%以上。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育成馬鈴薯新品種「台農4號」具有濃郁馬鈴薯風味,薯塊鬆軟口感好,料理鮮食佳;並且因去除水分的乾物含量重,油炸薯片(洋芋片)產製率比克尼伯多10%,薯片還不褐化,更適合產業應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因鄰近臺中產區,為強化國產馬鈴薯品質,並擴大馬鈴薯應用價值,投入育種研發工作,除了育成馬鈴薯「種苗2號」與「種苗4號」外,近年推出兼具高產、高品質、鮮食與加工特性外,更可供製成洋芋片的優良品種「種苗6號」,以期提高農民收益與建立國產優質馬鈴薯品牌。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育成的馬鈴薯新品種「種苗6號」,相較國內主要栽培品種「克尼伯」,產量高出5、6成,且抵抗晚疫病能力更佳,栽培容易;其經低溫儲藏後,高溫油炸成洋芋片可不發生褐化的梅納反應,洋芋片口感佳,食用也更健康。
統治德國北部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為了向國民推廣馬鈴薯,每天都「以身作則」吃馬鈴薯,並於國內舉辦馬鈴薯的巡迴推廣活動。為了「營造」馬鈴薯的重要性,腓特烈二世特命軍隊鎮守馬鈴薯田,藉此吸引國民對馬鈴薯的注意力。他偶爾還會以武力逼迫農民種植馬鈴薯,若農民抗令,就施以削鼻剁耳之刑。
歐洲人不認識馬鈴薯,不時就有人因誤食馬鈴薯的綠芽而中毒。馬鈴薯的芽和已經變綠的地方是不能吃的。馬鈴薯就連葉子也有毒,因歐洲的馬鈴薯中毒事件層出不窮,導致「馬鈴薯有毒」的陰影在歐洲人的心中揮之不去。再加上馬鈴薯表面凹凸不平,歐洲甚至出現「吃了這種醜陋植物會罹患痲瘋病」的無稽之談。
好吃的馬鈴薯需要優良的種薯來栽培,目前國內有完整的馬鈴薯種薯培育制度,2016年種苗場推出健康種薯產品標示,實行至今已有8處農會及農產合作社加入、並通過防檢局的馬鈴薯種薯病害驗證,每年可產出約30萬公斤低染病率的種薯給農民栽培。不過,業者坦言,有無驗證對農民來說可能不是那麼重要,因為通過驗證的馬鈴薯不見得產量就比較高。
這一年來連鎖速食店接連發生綠薯條事件,引發社會關注,促使食藥署參考國際規範,訂定馬鈴薯的茄鹼限量為200ppm,明年一月就上路。從食安管理角度來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周志輝和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安義在這項立法上給予肯定。
去年至今速食店接連發生綠薯條事件,因馬鈴薯綠變容易產生過量的天然毒性物質茄鹼,促使食藥署參考國際標準制定限量規範,無論進口或國產馬鈴薯的茄鹼限量為200ppm,最快明年一月將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