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顆馬鈴薯正港臺灣育成 種苗6號新品種怎麼吃都療癒

種苗6號是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育成的新品種馬鈴薯。(攝影/郭正偉)

種苗6號是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育成的新品種馬鈴薯。(攝影/郭正偉)

「馬鈴薯究竟該不該像中國一樣稱『土豆』?」的爭議,近來在國內網路討論得沸沸揚揚,但馬鈴薯「種苗6號」,絕對是貨真價實臺灣出身的新品種。馬鈴薯與它的加工製品洋芋片、薯條、薯餅或馬鈴薯沙拉,幾乎全部都與療癒食物畫上等號,也是人類美食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之一。由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育成的新品種馬鈴薯種苗6號,兼具加工、鮮食均適合的美味特色,展現出商業生產的利基,預計2026年臺灣市場就可以見到,提供民眾大啖美食。

馬鈴薯在臺灣栽培的歷史許久,這幾年因氣候異常與疫情影響,全球農糧生產量均受影響,也曾引起國內馬鈴薯與其加工食品進口供應不足或斷貨;種苗場為了提高國產馬鈴薯的產量、品質的競爭力,長期投注大量心力建立馬鈴薯健康種苗繁殖制度。新品種馬鈴薯種苗6號,具有高產量、高品質,各種食用方式均適宜的多種優點,展現國產品種的多元應用價值。

製成洋芋片,薯片金黃色、薯味濃郁且褐化比例低,具優良加工潛力。(攝影/郭正偉)

製成洋芋片,薯片金黃色、薯味濃郁且褐化比例低,具優良加工潛力。(攝影/郭正偉)

負責種苗6號研發的種苗場助理研究員張勝智說:「種苗6號跟克尼伯相比,氣味更濃郁,口感也更綿密,作成洋芋片後外觀金黃可口,味道也好吃。」他也期待日後推廣出去,能夠提高農民的收益。薯皮黃色、薯皮白色的種苗6號,同時通過一般加工廠10至12℃可能的儲存溫度測試,就算因商業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低溫儲存,其低還原糖的特性製成洋芋片後,外觀依舊金黃、薯味濃厚,既具備加工優良潛力,也適合一般家庭烹煮。

臺灣目前主流市場多為克尼伯品種,跟其比較,種苗6號對環境耐候性佳,對茄科植物的晚疫病耐性表現出色,極適合臺灣種植。結薯量高,60公克以上的可售薯比例也高,且不易裂薯。

種苗6號屬於中生品種,株型表現直立,莖粗綠葉,葉長約32公分、葉寬約22公分,塊莖為短卵圓形。(攝影/郭正偉)

種苗6號屬於中生品種,株型表現直立,莖粗綠葉,葉長約32公分、葉寬約22公分,塊莖為短卵圓形。(攝影/郭正偉)

種苗6號從種植至採收大約需要100到110天。外觀上莖粗,葉色為綠色。葉長約32公分、葉寬約22公分,塊莖為短卵圓形。可依一般馬鈴薯慣行栽培方式管理。張勝智認為:「臺灣最適宜的氣候地點,是冬季期間的中南部。」建議選擇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之土壤栽培。定植後約2至3天進行溝灌,以不淹至種植種薯高度為原則,萌芽出土後,依土壤濕度,適時灌溉,定植60天後逐步減少灌水量及次數,並於採收前10天停止灌溉工作,建議可於秋作定植後約100至110天採收塊莖。

張勝智表示新種馬鈴薯擁有極大潛力,期待日後能藉以提高農民收益。(攝影/郭正偉)

張勝智表示新種馬鈴薯擁有極大潛力,期待日後能藉以提高農民收益。(攝影/郭正偉)

「根據試作的資料,種苗6號跟市面克尼伯相比,每單位產量高15%以上。」種苗場場長張定霖有信心地提到,目前種苗6號已經完成13種檢驗,包括病毒病、類病毒檢測等,也正在申請品種權期間。在臺灣健康種苗制度下,新種馬鈴薯必須經過嚴格的品質管控,才能對外發表品種權授權。「最快後年可以轉移讓農民栽種,大後年即可在市場上買到。」每分地產量約3至4公噸,相對好種、相對抗病的種苗6號,預計2026年即有機會讓民眾在市場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