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飽讀好書】《原來,這才是日本》

原來,日本人不排斥被稱為「倭人」,而且越來越多人不會寫漢字了,臺灣人喜歡日本料理,但日本人更喜歡臺灣便當?天皇談話竟會使日本人感到內疚?日本的網路世界也有正義魔人,連日本也留不住外國勞動者……。繼《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之後,長期來往兩岸三地的資深媒體人野島剛再度提出34個深度觀察,從日本看臺灣,從臺灣理解日本,雙重觀點,你將更懂真實的日本!

新聞
【飽讀好書】《全世界孩子都想上的自然探險課:來自「森林學校」的遊戲教育與成長指南 》

人類已經比過去更能理解大自然的運作,例如生態系統運行的方式,以及生物是如何走向滅絕,要改善人類與自然的互動方式,必須鼓勵孩子與大自然建立關係,還有什麼比在戶外進行遊戲,從中快樂學習、沉浸於與自然生態元素充分融合的奇妙體驗更有效呢?

新聞
【飽讀好書】《攀樹人:從剛果到祕魯,一個BBC生態攝影師在樹梢上的探險筆記》

「樹木是大地寫在天空的詩」紀伯倫(Kahlil Gibran)名句的下一句是「我們將它們砍下造紙,用以記錄我們的空虛。」對一般人來說,樹是讓日常生活得以運轉的工具,但攀樹人靠著繩索、繩結、鉤環、吊帶、滑輪等工具慢慢靠近樹,為的只是作者日後在訪談中提到的一句話:「讓樹定義我們。」

新聞
【飽讀好書】《人行道》

人行道上這個由弱者及更生人個體所串接的經濟網絡,意外發揮了矯正系統也難以實踐的初衷。本書適合關注貧窮議題的讀者與相關政策制定者,無家者是城市的眼與耳,透過他們的生活,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城市,反思社會控制的可能和侷限。

新聞
【飽讀好書】《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

從香氣四溢的松茸採集及銷售這的故事,窺探當代人類生活景貌。松茸是一面透鏡,帶領讀者檢視當代環境歷史與全球商品生產供應。對讀者來說,也看到了一位研究者、作家如何從一個細小面向,掌握龐大主題並進而從中揭露全貌。

新聞
【飽讀好書】《植物彌賽亞》:從實習生到皇家園藝師,拯救世界珍稀植物的保育之旅

問題主要在於,不論我們對植物幹了什麼事,它們都無法說出來、無法請願、無法提高音量或拍桌子,來警告我們摧毀植物有多愚昧,提醒我們植物有多重要。植物遭砍殺時不會流血,被焚燒時不會尖叫,也無法在書裡寫下訊息。植物需要有人幫它們做這些事。

新聞
【飽讀好書】《府城一味:時間煮字,情感入味,一起來臺南吃飯》

我時常是在極需水分時來到車嬸紅茶攤,相當口渴,因而常問為什麼不改用大杯子,售價也可以因此提高,車嬸說「喝不完」,如果旁邊也有幾個阿姨,也一定急忙附和說「對,喝不完」,她又說了些大杯子無處可堆放的理由。在一般商業邏輯下,這些理由當然都沒道理。

新聞
【飽讀好書】《廚房裡的偽科學: 你以為的健康飲食法,都是食物世界裡的胡說八道》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聽過各種流行飲食法,在名人背書下,大眾沉浸於食物謊言中,健康和保健的遊說力量取代真正的營養科學。但許多流行健康飲食方法,其實與健康無關,甚至忽略限制某些飲食或是推崇某個飲食為超級食物,反而造成對健康的危害。

新聞
【飽讀好書】《美味的科學:從擺盤、食器到用餐情境的飲食新科學》

對於選擇用餐器皿的藝術,美食心理物理學家也能根據理論提供意見,不僅分析顧客喜不喜歡主廚選用的器皿,也能根據對人腦已知的瞭解,建議或預測顧客會喜歡哪種盤子。總而言之,對想要以美味食物搭配適當器皿,打造出最佳視覺吸引力的人來說,希望這些研究可以幫得上忙。只要廚師善用烹飪技巧,結合美食心理物理學界最近的實驗技術和洞見,這樣的情景指日可待。

新聞
【飽讀好書】《地方美食力》

美味的食物能夠緊抓住人心不放。用眼睛欣賞、用舌頭品味,吞下去時的滿足感直達胃部,滲入每個細胞,烙印在記憶深處。這是在那裡所體驗到的。「在那裡吃到的,真的好美味啊」回憶變成了上述的句子,從口中彈跳出來的句子,又帶來更多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