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美族
位於臺東都蘭的出力釀酒廠,由阿美族高家與兩位女婿共同經營,其中由許震銓(Liliw)、高悅心(Putal)與高瑞閔(Pukaw)負責釀酒。對這群返鄉人而言,生計是第一考量,正巧出力釀團隊在初創階段得知「自然酒」的概念——呈現酒的天然風味,是未來趨勢。祖傳的釀酒技術給了後代新方向,既能沿襲傳統、兼顧生計,又能與新風尚接軌。
想要喚醒記憶中農產果物的芳香,或是透過品啜探索臺灣的味道,深夜裡亮盞燈的「臺灣地酒Bar」是你最好的歸屬。只要這個月前來酒吧,我們便把四支嚴選臺灣地酒一次奉上。好奇臺灣山河、林木、潮汐的味道嗎?調酒師都能在酒液中演繹。無論純飲或調酒,能讓每一位客人在風土中沉潛及微醺,便是臺灣地酒Bar的最終目的。
花蓮縣光復鄉的馬太鞍部落位於馬太鞍濕地,族人自古以來與水相伴。紅瓦屋老地方文化美食餐廳的第二代老闆鄭宸誼(Amid),以餐食為基地,推廣馬太鞍阿美族與水共生的飲食文化。石頭火鍋呈現族人的傳統生活形貌,檳榔葉鞘為食器,野菜魚蝦為食材——憑著祖先留下的智慧與大自然的餽贈,簡單亦能成就佳餚。
農委會林務局「新野菜美學」特展,即日起於林務局市定古蹟保育小站展出展出至12月31日止,透過展場中的四季野菜圖鑑、20種原生作物種子,以及在展場外草地展示人工栽培野菜,讓民眾親近其不曾認識、食用的野菜,認識阿美族野菜採集文化。
1989年推出的美國電影《夢幻成真》,片中農場主人聽到一個聲音說:「只要建好了,他就會來。」這個他,指的是誰呢?農場主人在玉米田建好棒球場,目睹被判終生球禁的球員鬼魂來打球,死去的父親也來了,農場主人發現心中的缺憾因而彌補……。
石板烤肉、小米酒、原住民風味餐,是許多人對於原住民飲食的印象。作為一位研究原民飲食文化的漢人學者,2004年起我投身原住民觀光和風味餐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從食客、廚房小幫手到與族人協力合作,「原味」也成為我個人的日常與記憶。
烏雲集結在頭頂上的麻荖漏山,叢間的風透著溼涼,大夥不自覺的加快揮刀的速度,不一會藍色貨卡的背上就疊滿了一丘綠。此時遠方山腳下的成功鎮還安詳的依偎在太平洋邊,海天一片亮藍,判若兩個世界。
所謂「信魚」指的不只是這魚信守時間約定,總在該出現的季節依著固定路線成群游來,更指的是信任與依託,相信牠能為人類生活帶來無虞安心,為文化帶來傳承。符合條件的魚不多,最出名的有兩種,冬天一種、春夏一種。
我是七腳川系的阿美族,長輩私底下都這麼講。我在1941年出生,聽說我出生前的30年,我們才從很遠的地方搬到溪口。要不是日本人走了,部落耆老也不敢告訴我們,因為過去,我們部落是被日本人趕到溪口去的。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在什麼樣的環境生活就會孕育出不同的生活方式,臺灣東海岸的阿美族人世代臨海而居,對海洋的深厚情感從他們對魚的命名就能略知一二。6年前,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蔡政良開始與都蘭部落青年下海打魚,至今已紀錄40多種都蘭部落裡常提到的魚種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