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爬山】家在山海之間

文字攝影/楊理博

烏雲集結在頭頂上的麻荖漏山,叢間的風透著溼涼,大夥不自覺的加快揮刀的速度,不一會藍色貨卡的背上就疊滿了一丘綠。此時遠方山腳下的成功鎮還安詳的依偎在太平洋邊,海天一片亮藍,判若兩個世界。

「其實拿植物沒有不對,只是要拿對方法,這樣他反而會長得更好,」好意在指揮大家工作之餘解釋。或許是對全球環境破壞的反動,這些年來同溫層裡出現了許多努力重建傳統文化中的土地倫理的朋友,好意是其中之一。他計畫重建阿美傳統家屋,以家屋為中心,把以前生活中的植物種回來,找回老人家口中那些與土地一起工作的智慧,「這樣我們的山就會一直有我們需要的東西。」

而阿美族的傳統家屋正如同一座山,是一叢龐然的植物聚集。主要的支撐結構用木頭,過去會選用這座島嶼上最堅硬的櫸木或烏心石,然礙於當代法規,好意只能選擇購買林務局疏伐的柳杉、香杉等造林木;側牆則將竹子用環狀錯位破節的方式打開成片拼起來;屋頂先用竹片編成一個底襯,再往上疊茅草;內部是架高的床臺,一般會使用竹編或藤條。接合各部位的木結構採用榫接,其他幾乎都是使用手削的黃藤藤篾來綁定,整個家屋的建造介於工程與手工藝之間,勞力活之外也講求精細工法。

海線阿美的家屋還有一點跟其他阿美族不同:臺灣南島文化中常把灶當作家屋中最神聖的部分,但海線阿美的家屋卻沒有灶。廚房獨立於家屋之外,就算在寒冷的天氣,也是將已經燒成碳的木頭拿到屋裡取暖。究其原因,東海岸風大,且天乾物燥,在好意田調的過程中,就聽過許多老人家講起家屋火災的往事,一旦某家房子被燒掉,還會動員整個部落的青年階級先搭設簡易竹屋。這樣的事實似乎也早就藏在祖先對這片土地的稱呼——麻荖漏Madawdaw就是「草木乾枯」的意思。

家屋的建材蒐集是最累也最重要的。以前蓋家屋的前幾年就開始利用農閒準備材料,等到要蓋時,就用mipaliw(換工)的方式找來部落的人一起,一個月內就可以把房子蓋起來。一棟家屋需要的材料量相當大,光以藤來說,好意就花了半年的時間才採集完畢。而蒐集來的材料還得好好照顧,或者煙熏、或者日晒,下雨天還要給他蓋防水布。在好意的四處奔波之下,藤、竹、木、茅草終於一個個來到基地報到,但還差一員:peneng。

peneng在家屋中看不見的地方,卻很重要,他是竹片牆中間的夾層,讓牆不透風;也是屋頂茅草的壓條,確保茅草扎實不滲水;而且這種材料「很奇怪,就是不會發霉」!問老人家peneng國語是什麼,他們總說是蘆葦,但比對現存的四棟家屋,怎麼就是不像?老人家又已不良於行,無法一同上山採集,更讓peneng的真實身分成謎。後來,終於,在老人家指示的山路四處採集比對之下,好意找到了,就是現在我們刀下的「芒草」。

PROFILE

楊理博 旅行是生活,土地是信仰,戒不掉的是把生活裝進背包裡,走入他方與山林。把親土文化當成直譯自大地的語言,聽古老的故事,唱土地之歌。現在努力的學習當一個山人。

從山上載回家屋的材料peneng。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