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藥
消基會今年1月在臺北市、臺中市、彰化縣及高雄市的量販店、超市、水果行及傳統市場等通路,採樣12件草莓,包括6件國產、5件日本及1件韓國草莓,進行農藥殘留檢測,僅韓國未檢出農藥。國產草莓2件不合格,分別檢出不可用於草莓的農藥「克凡派」及「脫芬瑞」,日本草莓也有4件檢出農藥不符國內規定。
推廣「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以讓農業生產兼顧食品安全與環境永續,第2屆「永續善農獎IPM Award」擴大競賽規模,今(23)日頒獎揭曉得獎名單。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今年將首度對農藥環境影響進行調查,預計投入3,500萬元。
受到國際原物料成本提高影響,國內肥料業者自7月起逐步調整產品價格,上周民營肥料業者再調漲每包50至60元,為第3波調漲。農委會農糧署今(22)日表示,台肥公司維持肥料價格穩定不調漲,實名制購肥仍給予獎勵每包(40公斤)20元,農民購肥可洽台肥公司。
南投縣中寮鄉蜂農吳俊賢夫婦今年奪下「全國國產蜂蜜品質評鑑」龍眼蜜、荔枝蜜,共3個特等及1個頭等雙料大奬。養蜂逾二十載的吳俊賢為了蜜源環境,保護蜜蜂不被農藥影響,7、8年前從契作1分柳丁園開始,推動柳丁花開時不噴農藥、農藥減半及全年不用除草劑的「柑願計畫」,今年首度擴大上架銷售。
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避免出門採買染疫風險,選擇網購日常三餐所需蔬果,行政院消保處網購40件蔬菜產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結果檢出12件不合格;其中一款青蔥竟可檢出農藥殘留有3項超標、最高超標36倍,還有2項不得檢出。上架蔬菜產品電商平臺抽檢4件產品,高達3件不合格。
香蕉是臺灣代表性的水果,曾經是大宗外銷水果品項,國內也一年四季都吃得到,農藥殘留關乎食品安全。消基會採樣市售香蕉16件樣品檢測,其中2件樣品檢出「白克列」、「百克敏」及「益達胺」等農藥殘留,但均符合農藥殘留容許標準。
臺灣氣候適合植物生長,作物病蟲害發生嚴重,農藥具速效、省工且取得方便等原因,往往是農友選擇用來防治作物病蟲害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國農藥使用制度屬於核准制,登載於農藥標示上之作物方可使用。然而自農藥延伸使用制度實施以來,單一品項的作物(如番茄、高麗菜、梨子等)被「群組化」(如茄科作物、十字花科蔬菜、薔薇科果樹等),各種作物品項被整併至較大作物群組之中,雖然實際上農藥的使用作物範圍變得更廣,但是農友必須先行學習各種作物的隸屬關係,才能瞭解農藥使用在作物上的合法性。
農村勞動力短缺,使用無人機進行農藥噴施需求逐漸成長,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推動無人機施藥評估及專業代噴技術人員培訓,迄今國內獲取無人機農噴雙證照代噴人員已達514名,預計明年中可望突破千人。
國內現有27個果菜批發市場仍使用「生化法」進行藥殘快篩,因生化法無法定性定量,可能有符合藥殘標準蔬果被判定「不合格」而銷毀,讓惜食民眾不捨,近來引發話題。開發生化法的農試所指出,生化法檢測標的是神經毒性劇毒農藥,目的在風險控管,無法判定藥殘合格與否。
消基會抽驗豌豆莢及甜豆筴農藥殘留不合格率均超過9成,但抽樣時間為去年10月間,當時並非國產豆菜類產季,疑似是進口產品出包,消基會呼籲政府建立邊境檢驗機制,將相關檢驗資訊整合入食品雲,供消費者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