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變局中的臺灣,糧食安全議題格外受到注目,農產產銷政策與設備也需要改革、提升,應對各種可能挑戰。(攝影╱謝佩穎)
豐年雜誌
提升韌性應對變遷 臺灣農產運銷的未來:結合科技實力、宏觀視野全盤規劃改革/焦鈞

根據《農業統計年報》,近10年臺灣糧食自給率都在三成出頭,且呈現下降趨勢,去(2023)年臺灣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僅30.3%,是10年來低點。當地緣政治情勢變得緊張,國際情勢衝擊臺灣糧食與原物料供給,外送服務、網路平臺發展也悄然改變臺灣的農業產銷生態。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2月號 養鰻生機 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問世

臺灣的鰻魚產業發展已久,主要以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白鰻)外銷日本,包括捕苗、養殖、加工、出口皆有長期耕耘、技術獨到的業者,近年鰻苗資源短缺、中國鰻魚搶占日本市場,鰻魚產業鏈各端業者仍致力提高品質、拓展銷路搶攻海內外市場;利生生技更在花費10年、斥資億元後,育成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盼技術繼續突破,從上游帶動產業發展。

各種關於農產運銷的錯假訊息中,常被認為施打生長激素的白肉雞堪稱頭號「受害者」。(攝影/林韋言)
豐年雜誌
面對農業錯假訊息的因應之道:建立民眾識讀能力 降低不實資訊傷害╱焦鈞

「不是白色蛋殼的蛋都不要吃」、「果實生長緊密的葡萄都用膨大劑」……,這些在各網路社群、聊天群組傳播的「食安資訊」,都是經農政單位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公開澄清的假消息,但仍難免引起恐慌,衝擊民眾對農產品的信心。當類似訊息愈來愈氾濫,從根本建立民眾對農業資訊的識讀能力最為重要,本文分析常見農業錯假訊息類型與傳播管道,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雜糧在日常飲食與農業生產皆扮演重要角色,但國產雜糧產業長期受制於進口產品,陷入低迷。(圖片提供╱豐年社資料照片)
農觀點
餐桌上的重要角色 解析臺灣雜糧產銷:產業特殊、進口產品強勢 振興國產雜糧挑戰多/焦鈞

常言「人吃五穀雜糧」,臺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農村家戶的耕作物種與產業發展型態相對多元,用現在的術語就是具有「農業生物多樣性」,造就這種農村風貌的關鍵角色之一,就是花生、玉米、黃豆、甘藷等「雜糧作物」,其總產量甚至一度超過稻米。然而,雜糧產業在臺灣長期不受重視,透過爬梳產業發展變遷,可以認識雜糧特殊的產銷體系,以及在生活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對整體農業生產的重要價值。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7月號 守護臺灣豬隊友 百億升級 非疫永續

臺灣豬傳統豬瘟拔針屆滿一年,即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成為非疫區,臺灣生鮮豬肉可望再度銷售海外市場,成為亞洲第一個告別口蹄疫與豬瘟的國家。對於內銷為主的臺灣豬市場來說,外銷市場是產業鏈全面升級迎來的甜美效應。從2021年到2024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4年128.3億元的經費挹注,超過70億元投入養豬場及屠宰場現代化,提升設施,精準飼養且重視生物及食品安全管理,是讓產業得以永續的重要措施。

新聞
蘇花公路中斷致農漁畜產品運銷改道 農業部啟動運費補助

今(3)日規模7.2強震導致蘇花公路多處坍方中斷,花東地區蔬果、水產品及畜禽產品運銷送往北部市場,恐需繞道南迴公路,運輸成本大為增加,農業部即日啟動蔬果、水產品及畜禽產品運費補助,補助道路搶修期間增加運費,農、漁產品以重量計算,分別提供上限每公斤1.3元及4元補助金額,毛豬、家禽等畜禽產品則以每車次8,000元為上限,核實補助。

農民市集是食農教育的重要場域,農民與消費者面對面互動,交流更多生產歷程與理念,形成消費推動生產的正向驅動力。(攝影/謝佩穎)
農觀點
如何把關農產品的安全與品質:消費者意識才是治本之道/焦鈞

2014年臺灣發生「黑心油」事件,引起社會譁然,「食品安全」上綱成為政黨價值核心;持續迄今,食品安全雖一直佔據政府政策高度視野,但食品安全事件卻未見消弭!不是法令不夠完備,也不是政府執法不夠嚴謹,把關農產品安全與品質,最終仍得透過消費者自發性的食安意識覺醒,方是正途。

農產品安全檢覈機制,就國內法令與行政體系分工,有兩大部門主責:農業部管理農產品田間生產用藥安全;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負責食品上架安全規範。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月號 大船入港 臺灣遠洋漁業精實蛻變

遠洋漁業是指漁船在我國200浬經濟海域外,從事漁撈作業的漁業方式,主要漁法包括鮪延繩釣、鰹鮪圍網、魷釣兼營秋刀魚棒受網。我國遠洋漁船作業海域遍布世界三大洋,作業船隊與產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按:封面為自動魷釣機海上作業情況,封底為魷釣兼營秋刀魚棒受網漁船。)

農產品自產地到消費者手上,歷經生產、處理、銷售等環節,此過程也形塑出農產品的「價格」。(攝影/陳建豪)
農觀點
農產品的價格如何形成?從產地、批發市場到通路的價格大揭密/焦鈞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農產品」包括超市或傳統市場販售的生鮮蔬果、雞鴨魚肉、蛋、奶,以及農產加工品,甚至花卉;農產品自產地到消費者手上,歷經生產、處理、銷售等環節,此過程也形塑出農產品的「價格」。在萬物齊漲的年代,消費群眾對食物價格尤其有感,畢竟食物是剛需,滿足我們的一日三餐。想要判斷漲得有沒有道理,我們對於食物「價格」的形成,就不可不知。

新聞
宜花東有機農產搶灘雙十一 農糧署攜手三大電商「農」厚商機上線!

雙十一好物,宜花東有機農產品同時線上開賣啦!農糧署東區分署持續推動宜花東有機農業行銷推廣,攜手誠品線上、GOMAJI、台灣好農等三大電商,助攻後山小農有機農產品,開拓線上商機,消費者不用舟車勞頓出門,也能輕鬆一鍵完購,享受臺灣宜花東好山好水養出的自然健康有機農特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