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蘭嶼
棲息地主要在離島蘭嶼的臺灣特有種「蘭嶼吻鰕虎」,是淡水與海水兩側洄游型魚類,因近年溪流整治工程多為「三面光」結構,不利其溯源洄游,族群數量較少的秋冬季曾不到500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7日公告修正「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將其從一般類改列為保育類第2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在臺灣僅分布於蘭嶼及綠島的原生苞舌蘭,被植物紅皮書評定為極度瀕絕(CR)等級物種。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協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復育原生紫苞舌蘭,也利用原生種作育種材料,自103年起至今共育成「臺南1至5號」5個品種,有助喜愛苞舌蘭民眾直接到園藝市場購買,減少野外採集,降低生育地盜採壓力。
我曾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策劃了兩個關於食器的小型線上展,其中一個展題為〈想像南國——臺灣早期日用食器的椰林海景〉,介紹一款上個世紀臺灣風行的椰子樹碗公圖繪。「椰子樹」之所成為街頭巷尾常見的景觀,並化身為熱門的臺灣形象門面擔當,與日治時期高強度的植栽、文化與經濟政策有很大的關聯。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與在地蘭嶼高中合作建置「傳統生態校園及民族植物園」,以教育夥伴角色與在地居民合作保種,至今校園種植植物達67種,復育紅皮書植物即達33種,包含全球僅分布在蘭嶼及琉球波照間島的「琉球暗羅」。
海保署委託中興大學全球變遷生物學研究中心、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針對蘭嶼海域底棲無脊椎動物進行物種普查,第一次調查就發現32種蘭嶼新紀錄種,包括21種甲殼類、7種棘皮動物、4種軟體動物,其中「小雙鱗蛇尾」是臺灣的新紀錄種。
我很喜歡吃芋頭,但直到參與一場芋頭品嘗會後,才知道原來我以前吃芋頭都是風花雪月。那是第一次有機會一口氣品嘗七款不同品系的蘭嶼芋頭,不是被包裝成芋頭冰、芋頭湯、芋粿巧的芋頭大餐那種,是一場原汁原味的直球對決。
今年夏天我跟小魚帶著兩隻狗狗到蘭嶼旅行。夏天島上多吹西南風,所以我們選擇相對較為避風的東岸一處沙灘紮營,然而海風比我想像中的強烈,而剛好小魚又是畏風體質,第一晚他就有點著涼。
過去好長一段時間,島上的日常圍繞在山、海、田之間,而建築空間作為承載生活的系統,提供居住也支應生產。達悟傳統建築包含常被稱為地下屋的主屋、高屋(工作坊)、涼台、船屋,各空間的機能屬性不同,有相應的建築工法。
連著好幾天一早到部落的雜貨店門口報到,maran跟我說視當日天氣決定是否出航,「今天浪太大沒有哦!」總是得到這樣的回覆。野銀部落位在小島的東南方,是島上人數最少的部落,至今保留全島最完整的傳統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