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地主要在離島蘭嶼的臺灣特有種「蘭嶼吻鰕虎」,是淡水與海水兩側洄游型魚類,因近年溪流整治工程多為「三面光」結構,不利其溯源洄游,族群數量較少的秋冬季曾不到500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7日公告修正「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將其從一般類改列為保育類第2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非經主管機關同意,不得繁衍、買賣,修法前已飼養者,應於3月31日前向在地縣市主管機關登記備查。
「蘭嶼吻鰕虎」俗名狗甘仔、甘仔魚,主要分布蘭嶼島上自然環境保存良好、水質清澈區域,林業保育署表示,根據在蘭嶼的調查,2023年春季估有1,346尾、秋季440尾,2024春季11,243尾、秋季為3,843尾,因每年春季仔稚魚會由河口溯溪而上,因此以春季族群數量較多。
林業保育署7日公告修正「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第五點、「非經主管機關同意,不得買賣或在公共場所陳列、展示之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及其產製品之種類」第五點及「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之人工飼養繁殖陸域野生動物種類」第五點等條文,強化「蘭嶼吻鰕虎」保育管理強度。
「蘭嶼吻鰕虎」族群壓力主要來自「三面光」溪流工程結構阻礙其溯源洄游。(攝影/黃世彬)
林業保育署保育管理組長羅尤娟表示,「蘭嶼吻鰕虎」沒有被包括蘭嶼在地原住民在內的人捕撈、利用的壓力,影響其族群興衰的主要是溪流工程結構阻礙其溯源洄游,因此需與在地溝通,讓相關工程適度降壩,或減少水泥結構、納入生態工法等。
為了促進即時溝通與跨單位協作,林業署臺東分署已成立聯繫平臺群組,邀請中央與地方機關、NGO團體及社區發展協會加入,透過定期召開平臺會議,讓各方能夠隨時交流意見、回應問題,確保保育行動更有效率且貼近在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