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農改場復育原生苞舌蘭 十年育成5品種 聯手新化林場推廣栽培

臺南農改場育成苞舌蘭新品種「臺南5號」將由中興大學新化林場栽培推廣。(攝影/游昇俯)

在臺灣僅分布於蘭嶼及綠島的原生苞舌蘭,因原生棲地受到濫墾及颱風的破壞,導致90%原生種消失,因此被植物紅皮書評定為極度瀕絕(CR)等級物種。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協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復育原生紫苞舌蘭,也利用原生種作育種材料,自103年起至今共育成「臺南1至5號」5個品種,有助喜愛苞舌蘭民眾直接到園藝市場購買,減少野外採集,降低生育地盜採壓力。

苞舌蘭原產於中南半島、東南亞及南太平洋諸島等熱帶地區,是熱帶地生蘭,愈熱愈開花,臺南農改場育成5個品種在臺南種植,花期從5月開始,有長達6個月以上時間,觀賞性極高。臺南場過去即與中興大學新化林場合作栽培推廣,今(3)日再次在農業部農業科技司長李紅曦見證下,簽定新品種「臺南5號」合作意向書,新化林場場長盧崑宗說,林場將擴大苞舌蘭栽培,在整治完成虎源溪周邊種植,營造打卡景點。

在農業部農業科技司長李紅曦(中)見證下,臺南農改場場長羅正宗(左)與中興大學實驗林管理處處長、新化林場場長盧崑宗(右)簽署苞舌蘭新品種合作意向書。(攝影/游昇俯)

臺南農改場運用原生紫苞舌蘭作為育種材料之一,十年來共育成5個品種。(攝影/游昇俯)

臺南農改場場長羅正宗表示,臺南場曾協助生多所復育原生種紫苞舌蘭,並將復育花苗透過贈苗活動,讓蘭嶼在地居民帶回家種植,希望恢復「蘭」嶼榮景;苞舌蘭英文名稱作「Garden Orchid」,意思就是庭園蘭花,可露天地上栽培,原生種更適應在地氣候,臺南場改善原生種花朵小、花期不長的缺失,育成粉紅、粉紫花色4個商業品種。

苞舌蘭「臺南1號、2號」花莖多、短,花序集中,花朵圓整,適合作盆花;「臺南3號、4號」花朵大,花莖長且粗,花期長、生育強健,適合種植地上營造景觀;最新育成的「臺南5號」在盆中栽培花莖就長達75公分,適合大面積種植戶外庭園。羅正宗說,苞舌蘭種植成活後可維持2、3年不用更新種植,病蟲害少,維護成本低但景觀效果好,黃花「臺南5號」的育成豐富了苞舌蘭色系,景觀栽培會更吸睛。

臺南農改場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共同於蘭嶼復育原生種紫苞舌蘭。(圖片提供/臺南農改場)

蘭嶼原生紫苞舌蘭復育贈苗活動。(圖片提供/臺南農改場)

臺南農改場斗南分場助理研究員陳俊仁指出,「臺南1、2號」以原生紫苞蘭作為親本育成,「臺南3、4號」則使用臺南2號作為親本之一,4個品種均取得品種權,今年剛取得品種權的「臺南5號」則是唯一沒有原生種血緣的品種;新化林場過去栽培過「臺南3、4號」,景觀效果很好,未來將試種推廣「臺南5號」。陳俊仁說,有意栽培苞舌蘭民眾可在新化林場購買到「臺南3、4號」,未來新化林場若技轉「臺南5號」,也可在新化林場購買。

新化林場種植在學生實習館前的苞舌蘭「臺南3號」。(圖片提供/臺南農改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