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透過4套食農教案教具成果展,以強調互動、體驗的方式推廣臺東在地特產。
新聞
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推食農教育 介紹在地農產提升食力

為推廣食農教育並扶持農村業者發展食農體驗活動,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臺東縣政府與當地各農會合作,辦理食農教育培訓工作坊,以臺東地區的特色作物進行食農教育的教案與教具規劃設計,以概念引導的繪本、情境操作的食遊盒,搭配農遊旅行,進行食物的產地巡禮,讓「全民」都能參與其中。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9月號 米糧雙贏 稻作精進 雜糧進擊

水稻是國內最重要的農產品,除了生產面積最廣、產量最多,近年產值約維持在350億元左右,也是國人最重要的主食。然而,臺灣稻米年產量常年高於消費量,產量過剩導致價格難以提升。公糧稻穀保價收購制度雖然確保了糧食安全,卻也如同加重水稻生產的砝碼,與產業如何平衡?

這個可能性就在土地上,稻米與雜糧就像身處蹺蹺板的兩端,栽培量此升彼降之間,兩個產業卻可能達到互補互足,走向米糧雙贏之道。

橙紅色的臺灣藜臺東2號─早橙具早熟、豐產、成熟度一致的特性,方便機械採收節省人力。
豐年雜誌
臺灣藜臺東2號─早橙 早熟豐產利機器採收:媒合供需助推廣 橙紅花穗觀賞、保健潛力佳

過往臺灣藜品種選育尚未成熟,常面臨花穗籽實顏色混雜、植株生長高度不一、成熟期不均,造成農民採收與行銷販售的困擾。臺東區農業改良場新育成早熟、豐產、成熟度一致且適合機械採收的臺灣藜品種「臺東2號」、商品名「早橙」,橙紅色系有別於一般最普遍、廣為人知的紅色種類,提供農友種植新選擇。

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俗稱紅藜,屬於藜科、藜屬的植物,其莖桿富韌性,成熟時穗會下垂。(圖片提供/信豐農場)
豐年雜誌
信豐農場六級化經營 打造完整臺灣紅藜產銷鏈:期盼輸銷歐美日 展現臺灣紅藜風采

人稱「紅藜達人」的鄭世政,最初和家人一起嘗到家鄉屏東種植的紅藜,驚豔於它對人體健康的益處、商業化的潛力,一頭栽入臺灣特有種作物「臺灣紅藜」復興運動,全心奉獻本土紅藜產業。2014年集結理念相同者,成立農企業「信豐農場」,自產自銷結合農友契作,田地至今擴展至十餘甲,紅藜栽種面積為全國之最。鄭世政的願望就是遍撒紅藜種子,讓各地皆能感受紅藜之美,同時推廣到全世界,讓臺灣紅藜在國內外發光發熱。

林志忠與兩位部落Ina(魯凱語中的母親)在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堤防河岸地的小米田進行例常的農務。
豐年雜誌
栽回大武山下的小米生態系:田野調查家攜手部落青年 復興返穀文化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挾帶超大豪雨,重創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霧臺鄉好茶村、三地門鄉大社村的部落產業與生活場域。為了重建家園,三村的居民遷至位於瑪家鄉北葉村的瑪家農場,將山林環繞的新部落命名為「禮納里」(Rinari),禮納里含意是「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在此地匯聚了新的希望,重新出發。包括田野調查家林志忠與在地部落青年所組成的「深活共構」文化工作室,為了推廣原民文化、建立和諧生態圈而共同努力。

豐年7312立體書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12月號 雜穀原力 返穀永續

聯合國農糧組織宣布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雜穀類作物的重要性被世界看見。在臺灣談小米,就不能不談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與農耕文化。本期探索小米在臺灣的故事,也看見原民傳統作物的潛能與生命力。(按:封面為禮納里部落,魯凱族耆老李蓮珠與油芒田的日常即景。)

新聞
「混血」臺灣藜新品種「屏科1號」育成 籽實大、產量高且不易倒伏

臺灣藜俗稱紅藜,具有優質的營養及機能性成分,但籽實小、千粒重只有1公克,且成熟期若遇到大雨容易倒伏,屏東科技大學利用「臺灣藜」與南美「藜麥」進行「種間雜交」,選育出外型趨近藜麥的臺灣藜新品種「屏科1號」,籽實大、產量比臺灣藜更高,且不易倒伏,現正申請品種權,未來將推廣農民種植。

紅藜
農業經營
紅藜的加值應用趨勢分析 穀類紅寶石的璀璨商機

臺灣藜擁有「穀類紅寶石」之稱,營養及機能成分豐富,有潛力作為保健及健康食品的原料,帶動國產特色雜糧產業發展。因全球市場的產品大多並未標示使用的紅藜品種,較難區分南美紅藜與臺灣藜產品,本篇以紅藜(含臺灣藜)進行加值應用趨勢分析。

《豐年雜誌》7203書封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3月號 生態系服務-守護農業永續的本金

2005年一份「千禧年生態系評估」報告,明確定義生態系服務為「人類從生態系中獲得的利益」,並劃分為「供給」、「支持」、「調節」及「文化」等四大服務面向,意味大自然支撐全人類的生命、生活、生產。
在臺灣,也有一群人,願意讓農田裡的雜草長高一點,化學藥劑少用些,只為了照顧像人類一樣,共同仰賴農田、穿梭在田水與莊稼的生物,以及孕育萬物的自然環境,希望萬物共好,一同健康。這些以生態為本過生活的人,可以是生產者,也可以是消費者,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

封面故事
【國產香料大進擊】考慮族群意識,適性發展臺灣原生種香料作物

隨著越來越多人關注,栽種臺灣原生香料的研究與風氣也漸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簡稱林試所)、原住民族委員會(簡稱原民會)以及行政院農糧署(簡稱農糧署)也漸漸投入相關資源,開啟臺灣原生香料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