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節水
臺灣近3年沒有颱風登陸,南部地區已超過560天沒有大雨以上的降雨,迄今累積降雨量只有歷年同期4成,更低於前年的「百年大旱」,嘉南地區雙期作田1.9萬公頃今年一期作已停灌,為了讓春季雜作田4.2萬公頃可順利灌溉生產,農委會農田水利署規劃運用多元水源,調度1,620萬公噸用水分區供灌,即日起啟動,確保春季雜作順利生產。
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水稻新品種「臺南20號」,是國內少見低直鏈澱粉品種,口感類似日本「牛奶皇后」米,熱飯輕柔、冷飯Q彈,做成糙米免浸泡即可烹煮,濕軟不粗硬、有黏性,還帶有芋頭香,產量則與國內主流品種「臺南11號」相當。嘉義縣政府率先技轉栽培,目標3年1,000公頃,未來將為此品種建立品牌,整合行銷。
水稻栽培需要灌溉水用量大,為了追求產量,農民也習慣下重肥換稻穀收成,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測試不同氮肥施用量對水稻「臺南11號」產量的影響,發現氮肥用量即使只有一般農民習慣用量一半不到,稻穀產量仍不遜於高氮肥栽培田區。苗栗場並以間歇灌溉方式作栽培試驗,證明間歇灌溉不影響稻穀產量,還可節省約37%灌溉水。
國內小品盆花主要靠人工澆灌,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開發「底部灌溉栽培端盤」,串接自動灌溉系統淹灌,可比人工澆灌節省82%人力、節水75%。花農試用,淹灌給水同時給肥,可節省肥料施用,淹灌不弄濕盆栽葉片,減少罹病,連農藥錢也可以省下來。
農委會盤點農業水資源調度現況,在23.6萬公頃正常供灌的區域中,已有17.8萬公頃水情嚴峻,北、中、南、東各區都有缺水情形,農委會已實施分區輪灌、間歇灌溉,並啟用抗旱井應變,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說,「我們現在的輪灌設計,要讓用水可以撐到收穫」。
今年10月中農委會宣布桃竹苗二期作停灌,11月初新竹縣新豐鄉已結穗的水稻,因為缺乏水源持續供灌,稻穀充實不足,稻穗低不下頭,只能在九降風強吹下瘋狂地搖晃,有的不耐風颳,甚至倒伏一片,彷彿已喪失求生的意志。
新成立的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公司要行銷臺灣優質農產品出口國際市場,其中被看好具有外銷潛力水果之一是香蕉,因為過去臺灣香蕉出口曾有輝煌的歷史。而香蕉一直也是全世界交易量與貿易金額最高的水果,平均每年貿易金額達100億美元,是許多開發中國家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