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肥換產量? 苗栗場試驗水稻「臺南11號」肥料減半不影響收成

苗栗農改場測試水稻節水栽培,田埂左邊田區採慣行灌溉方式,右邊田區為乾濕交替的間歇灌溉方式。(圖片提供/苗栗農改場)

水稻栽培需要灌溉水用量大,為了追求產量,農民也習慣下重肥換稻穀收成,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測試不同氮肥施用量對水稻「臺南11號」產量的影響,發現氮肥用量即使只有一般農民習慣用量一半不到,稻穀產量仍不遜於高氮肥栽培田區。苗栗場並以間歇灌溉方式作栽培試驗,證明間歇灌溉不影響稻穀產量,還可節省約37%灌溉水。

苗栗農改場以國內種植面積最廣的「臺南11號」進行兩年4期作栽培試驗,分成較節水的間歇灌溉田區與慣行灌溉田區比較,並同時在兩種灌溉方式下,測試不同氮肥施用量,每公頃施肥60公斤、180公斤及260公斤,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試驗結果顯示,採慣行灌溉、60公斤氮肥田區一期作產量在每公頃5,966公斤至6,920公斤之間,高氮肥施用量的180公斤、260公斤田區,產量則介於5,382至6,247公斤之間;採慣行灌溉、60公斤氮肥田區二期作產量在每公頃4,635至5,184公斤之間,相較高氮肥施用量田區產量介於4,205至4,667公斤之間,顯示合理施肥產量不見得遜色,部分年度期作的產量甚至高於高氮肥田區。

苗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家玉表示,苗栗一般稻農氮肥施用量約在每公頃150至180公斤,由於苗栗氣溫及日照量均比南部低,水稻氮肥利用率較差,施肥量不容易直接轉換成產量;並且高氮肥施用會增加水稻發生稻熱病、紋枯病及倒伏等風險,苗栗場對不同氮肥量田區均採一致病蟲害防治方式,未增加高氮肥田區施藥次數,因此在病害發生的耗損下,高氮肥田區產量不一定高於合理施肥田區。

苗栗農改場同時測試間歇灌溉栽培模式,灌溉水位與慣行灌溉一樣,但當水位自然蒸散降至土表,隔天才會再予灌溉至3至5公分高,約可比慣行灌溉節省36.9%用水量。試驗顯示,兩個年度前一年不分一、二期作,慣行灌溉田區產量均高於間歇灌溉田區;但後一年度不分一、二期作,慣行灌溉田區產量均低於間歇灌溉田區。

林家玉表示,試驗顯示間歇灌溉對水稻產量變化無顯著影響,間歇灌溉除了可節省水資源,相較慣行灌溉須長時間維持湛水高度,間歇灌溉的灌溉間隔時間延長,可減少所需人力約30%,間歇灌溉水位有機會低於土表,還可讓土壤透氣,有助水稻根部發育健壯。此外,水稻湛水栽培可抑制田間雜草,但試驗中慣行灌溉及間歇灌溉水稻生育期均須施用2次除草劑,進行雜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