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東京食品展臺灣館開幕 「瓜瓜園」與日T.K. Trading簽署採購MOU 地瓜球賣進日職棒球場

2025東京國際食品展今(11)日登場,農業部次長黃昭欽帶領「瓜瓜園」等10家業者,進駐「台灣館」展出。開幕首日瓜瓜園即與日本T.K. Trading株式會社簽署採購備忘錄,T.K. Trading承諾採購臺灣甘藷(地瓜)產品,瓜瓜園的地瓜球產品,將在日本職棒本季賽程於全國7座棒球場販售,並陸續上架連鎖便利商店、超市、高速公路休息站等通路。

雜糧在日常飲食與農業生產皆扮演重要角色,但國產雜糧產業長期受制於進口產品,陷入低迷。(圖片提供╱豐年社資料照片)
農觀點
餐桌上的重要角色 解析臺灣雜糧產銷:產業特殊、進口產品強勢 振興國產雜糧挑戰多/焦鈞

常言「人吃五穀雜糧」,臺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農村家戶的耕作物種與產業發展型態相對多元,用現在的術語就是具有「農業生物多樣性」,造就這種農村風貌的關鍵角色之一,就是花生、玉米、黃豆、甘藷等「雜糧作物」,其總產量甚至一度超過稻米。然而,雜糧產業在臺灣長期不受重視,透過爬梳產業發展變遷,可以認識雜糧特殊的產銷體系,以及在生活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對整體農業生產的重要價值。

不同的種植環境、肥料選擇、施肥量,會影響甘藷的收成、外觀與營養成分比重。(圖片提供/農科院)
豐年雜誌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甘藷篇(下)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升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將分別就水田作物水稻、根莖類作物甘藷、雜糧作物玉米與園藝作物番石榴進行說明,本篇為甘藷篇(下)。

甘藷在不同種植環境下,需要調整其施肥方式與用量。(攝影/戴靜宜)
豐年雜誌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甘藷篇(中)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將分別就水田作物水稻、根莖類作物甘藷、雜糧作物玉米與園藝作物番石榴進行說明,本篇為甘藷篇(中)。

新聞
雜糧科研加值應用 高支鏈胺基酸大豆雞精年銷萬盒 甘藷加工創造10倍產值

農業部科研計畫推動開發雜糧作物加工技術,技轉業者加值應用,包括「阿甘薯叔」技轉中興大學技術,開發甘薯熟粉與地瓜拿鐵等產品,已創造出生果10倍以上產值;森康食品公司技轉農試所技術開發大豆雞精產品,造福素食者,成功外銷星、馬、港,年銷破萬盒。

科學化的田間施作方式,不僅有助於產量增加,還能提升土壤固碳潛力。(圖片提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豐年雜誌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甘藷篇(上)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升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將分別就水田作物水稻、根莖類作物甘藷、雜糧作物玉米與園藝作物番石榴進行說明,本篇為甘藷篇(上)。

豐年7311立體書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11月號 智慧溫網室 感測精準農業趨勢

在氣候變遷影響下,露天栽培愈加容易遭遇豪大雨、病蟲害等危害,設施栽培在國內外都成為農耕趨勢。
藉由溫網室設施營造良好栽培環境,物聯網(IoT)、資訊通訊科技(ICT)與人工智慧(AI)等「智慧農業」相關技術的導入應用,顯示出不可忽視的效益。包括省工乃至自動化、遠端遙控、環境溫溼度控制,減少外部氣候因素影響的智慧溫網室,正是「精準農業」的最前線。

新聞
臺灣番薯日本發光「阿甘薯叔」雙色地瓜脆片首銷日本

農業部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輔導雲林縣瓊埔合作農場開發多種甘藷加工產品,並以自有品牌「阿甘薯叔」行銷國內外市場。在農糧署輔導建立集團產區,產銷履歷驗證,並導入冷鏈加工體系下,讓瓊埔合作農場生產甘藷產品新鮮、安全、品質佳;其開發「雙色地瓜脆片」使用甘藷「台農57號」、「台農73號」原料,今(6)日封櫃啟航,首度外銷日本東京等地銷售。

新聞
農委會主委專訪01》穀價有感提升 去年二期作每刈逾1100元半世紀最高 拒絕補貼政策改造稻作體質

水稻是國內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但臺灣長期實施稻穀保價收購政策,糧價難以提高,農委會110年起實施「稻作四選三」政策,減少稻作面積及產量,在111年取得甜美的「收穫」,全年濕穀販售價格每百臺斤(刈)最高逾1,100元,創下近半世紀以來最高價,打破糧價長久低迷的局面。

新聞
去年豪雨、今年初寒流致產期延後 一期作甘藷減種逾2成

今年速食店力推地瓜薯條,引起國內討論,但根據農委會農糧署調查,今年一期作甘藷種植面積預測約1,904公頃,卻較常年同期作減少21%,種植減少主因去年8月豪雨影響,農民延後產期,有的選擇下個月再種,有的則是二期作再增加種植面積,因一期作非國產甘藷主產季,產量還有機會在二期作、裡作種回來,評估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