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特生中心
特生中心今年首度針對農友設計環教課程,特生中心副研究員王經文表示,農友從事友善農業總期待知道田區生物多樣性是否增加、如何改善,課程將培訓農友作生物多樣性的生產環境維護管理及調查;預計3月中旬開課,2月底開放報名,先試辦一梯次40人,後續視參與情況再增開課程。
2005年一份「千禧年生態系評估」報告,明確定義生態系服務為「人類從生態系中獲得的利益」,並劃分為「供給」、「支持」、「調節」及「文化」等四大服務面向,意味大自然支撐全人類的生命、生活、生產。
在臺灣,也有一群人,願意讓農田裡的雜草長高一點,化學藥劑少用些,只為了照顧像人類一樣,共同仰賴農田、穿梭在田水與莊稼的生物,以及孕育萬物的自然環境,希望萬物共好,一同健康。這些以生態為本過生活的人,可以是生產者,也可以是消費者,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為減緩國內道路建設及車禍對野生動物生存的威脅,讓石虎、穿山甲、水獺、陸蟹等野生動物免於滅絕危機,於9 年前發起路殺社公民科學計畫,廣邀民眾參與路死野生動物拍攝紀錄與回報(2 年前將回報物種擴及寵物與犬貓),並與多個道路管理單位合作,匯集全臺及各離島約18 萬筆路死動物時空資料,從中歸納整理出131 個動物路殺嚴重的好發路段。
美不勝收的海天一線及陡峭的懸崖景色可謂是蘇花公路的獨特景觀,為蘇澳至花蓮這段綿長的旅程增添許多風光。蘇花公路為宜蘭縣往來花蓮縣的唯一道路,長久以來蘇花公路落石坍方意外頻傳,加上維修施工不易,促成了蘇花公路改善道路工程(以下簡稱蘇花改)的興建。蘇花改除了興建一條能讓民眾安全回家的路之外,也加入了兼具生態永續的觀念,在經過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團隊長期的生態監測調查後,我們看見蘇花公路沿線的另一種風貌。
蝙蝠棲息的處所通常隱密而不易探尋。不過,一旦發現某種蝙蝠的棲所及族群,則可以進行深入研究以獲得許多生態相關的珍貴資訊。除了在夜間外飛覓食時段,蝙蝠在棲所度過很長的時間,包括其生活史的不同階段,諸如白天休息、尋覓伴侶交配、生殖育幼、日間休眠或冬季冬眠等。棲所還能提供保護的功能,降低蝙蝠被天敵掠食或人類干擾的機會,以及抵禦外界環境或氣候變化的影響,可見適當的棲所對涵養蝙蝠族群而言相當重要。
世界上已知的蝙蝠種類超過1,400種(Simmons 2019),除了南、北極地外,幾乎廣泛分布在每個地區。蝙蝠是唯一具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 生存在地球上至少已有5,200萬年(Simmons et al .2008),迄今演化出高度多樣性的物種與許多特殊的生存本領,除了飛行能力(雙翼)外,尚有變溫調節生理(休眠與冬眠)機制、多數以超音波偵測(概分定頻CF與調頻FM型式)搜尋與覓食,以及生殖生理調適(授精、著床或發育延遲)等。
農委會特生中心和雲林縣野鳥學會等合作,進行2021年土豆鳥大集合小辮鴴普查,今年共173位愛鳥志工參與普查,配合防疫避免群聚採直播報數,雖然遇上幾波超級寒流襲擊,仍辛苦到田間實地完成調查統計,截至本月24日,全臺小辮鴴總數9,455隻,打破近10年來紀錄,其中雲林縣就多達8,184隻。
全球約只剩萬隻八色鳥,雲林縣林內鄉湖本村原有百隻,是密度最高的地區,後因湖山水庫開發及天敵威脅劇減,目前約10隻左右;臺南市六甲保安林也發現八色鳥繁殖,臺灣野鳥生態調查協動員90多位鳥友,全天守護,勸退偷鳥人,錄下育雛過程,並編印了臺灣第一本八色鳥繁殖生態完整紀錄書冊,成為珍貴的保育紀錄。
雲林縣地方近來傳出濁水溪麥寮鄉出海口溪床出現一級保育類臺灣石虎,居民言之鑿鑿有看到,但迄今無相關影像或照片曝光,農委會特生中心也沒有接獲地方協助判別的相關請託,專家研判居民極可能誤判,把野貓看成石虎,石虎環境適應力雖不錯,然而已經好幾年沒有在沿海發現個體。
曾經協助調查、監控山區野生動物感染狂犬病而撿拾野生動物大體的路殺社成員,將有新任務,防檢局6月將啟動「因應新冠肺炎擴大篩檢野生動物傳染病」計畫,已獲得路殺社同意提供協助,不過,這項任務因風險偏大,因此僅限參加系統化調查的資深會員參加,撿拾野生動物大體對象包括:哺乳類、鳥類,以及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