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漁業署
農業部漁業署舉行新任署長交接暨宣誓典禮,由原海洋委員會海洋資源處處長王茂城接任。王茂城希望漁業署多傾聽漁民聲音,更「接地氣」,並提出五大策略,涵蓋衛生安全、合法捕撈生產、友善環境生態、社會責任、淨零轉型等面向,盼同時掌握國際趨勢,也能扣合國家政策。
近年電商平臺成為農產品消費重要管道,促使農業部(前農業委員會)轄下漁業署及農糧署,相繼委託農業科技研究院成立電商平臺。漁業署2020年成立「鱻魚購」平臺輔導養殖漁業青年行銷水產品,2021年隨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發布,再成立「買魚去」協助漁會、協會、產銷班等漁民團體上架銷售。
烤肉常用的文蛤、牡蠣等養殖水產品損失嚴重,農業部今(19)日表示,牡蠣可從離島澎湖、馬祖等產區調度滿足市場需求,目前供應正常,但文蛤、牡蠣等水產品價格可能上漲1成左右。農業部漁業署聯合全國及各地區漁會應景推出中秋燒烤禮盒,優惠價格不用千元,即可買到方便燒烤的多種優質水產品。
臺灣澎湖籍漁船「大進滿88號」遭中國海警強行登檢並押回中國圍頭港。農業部漁業署署長張致盛今(3)日上午表示,大進滿88號作業海域是兩岸漁民共同作業海域,漁業署將透過陸委會管道與中方交涉,希望中方務實處理,盡速釋放人員及船隻;目前掌握船上5名船員,包括船長在內2名臺灣籍船員、3名印尼籍船員「人員均安」。
春夏之際正是食蚵好時節,然而近年來許多境外牡蠣混充臺灣牡蠣販售,嚴重衝擊臺灣養殖業。南市區漁會5月4、5日在臺北希望廣場辦理臺南蚵品牌標章推廣行銷活動,帶來臺南產地新鮮直送、具有溯源認證的新鮮牡蠣,共同推廣臺南蚵品牌標章,並示範鮮蚵料理小教室,讓北部消費者對臺南蚵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農業部漁業署今(26)日舉辦「韌性漁業 永續經營」記者會,說明農業部門近8年漁業環境基礎建設預算投入相較過去大幅成長71%,達到155.6億元。不僅整建漁港碼頭及防波堤、清疏航道及泊區,完善遠洋漁業基地,漁船作業更安全;建設養殖區供、排水系統及道路,強化因應極端氣候韌性;還建構冷鏈體系,提升水產品品質,穩定產銷。
一年接近尾聲,農業部出版2024「日日好農」周曆展望新年。「日日好農」是一本農食曆,邀請農業部升格主視覺繪師「furimuri毛乖畫鹿」擔綱繪製,以53幅農作物及農食料理全彩手繪插畫與背面的「農食小記」,喚醒美好的農食記憶,讓國人天天樂於「吃在地、食當季」。
日本政府自今年8月24日起排放含氚核廢水,我國遠洋漁船每年均會到西北太平洋漁場捕撈秋刀魚,首艘遠洋漁船「北勝16號」已於10月21日返臺,漁獲已於23日完成採樣,送交核安會偵測中心、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進行檢測。
112年度12位模範漁民選拔今(13)日出爐,其中最年輕獲獎人簡士凱,大學畢業返鄉承接父業,以漁二代創新思維,傳承60年古老漁法,在全臺碩果僅存的蹦火仔漁船「富吉268號」上擔任「火長」職務;另一位漁二代楊次豪,參與推動新港鬼頭刀漁業改進計畫(FIP),凝聚地方向心力,以可溯源及妥善管理所捕撈之漁獲物,拓展外銷市場。
日本政府預計明(24)日起排放含氚核廢水,衛福部食藥署自去年第4季起針對日本進口水產品抽樣檢驗,至今總計抽樣52件,包含鯖魚、秋刀魚、海鰻、牡蠣、海藻類等,氚殘留量均低於最小可測活度(MDA)。農業部漁業署今年1至5月採樣遠洋及沿近海漁業133件漁獲送驗,包括蝦、蟹、鯊、鰻、螺類及多種魚類,氚殘留量也均低於M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