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港翻新確保作業安全 養殖區改善排水強化氣候韌性 漁業基礎建設經費八年大增71%

宜蘭南方澳漁港整建碼頭解決溢淹問題,更改建第一魚市場,提供銷售、殺魚分離的優質交易環境。(圖片提供/漁業署)

農業部漁業署今(26)日舉辦「韌性漁業 永續經營」記者會,說明農業部門近8年漁業環境基礎建設預算投入相較過去大幅成長71%,達到155.6億元。不僅整建漁港碼頭及防波堤、清疏航道及泊區,完善遠洋漁業基地,漁船作業更安全;建設養殖區供、排水系統及道路,強化因應極端氣候韌性;還建構冷鏈體系,提升水產品品質,穩定產銷。

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表示,農業部門公務預算每年以1、200億元幅度成長,明年度預算已達1,623億元;其中除了8、900億元法律義務支出,每年投入漁業預算約占整體預算5分之1,這八年來總計投資漁業155億多元,顯示政府重視農業部門基礎建設。

近8年來,農業部持續完成疏浚156港次、整建老舊碼頭近1.4萬公尺、改善防波堤近5,200公尺,並重新改建21處魚市場。漁業署署長張致盛指出,屏東東港鹽埔漁港整建深水碼頭,可供1千噸級漁船停靠,更導入HACCP建立臺灣首座櫻花蝦室內拍賣場;宜蘭南方澳漁港整建碼頭解決溢淹問題,更改建第一魚市場,提供銷售、殺魚分離的優質交易環境。

東港櫻花蝦室內拍賣場。(圖片提供/漁業署)

漁業署署長張致盛簡報指出,農業部門近8年漁業環境基礎建設預算投入相較過去大幅成長71%,達到155.6億元。(攝影/游昇俯)

張致盛指出,農業部在漁港營造親水環境,完成28處漁港水岸環境景觀改善,開放水域多元利用;臺灣約有3萬多名外籍漁工,包括印尼、菲律賓籍,也設置船員岸上淋浴室28處、讓船員冷天有熱水洗澡,祈禱室及休息室13處,滿足船員宗教信仰需求,還有15處多功能漁民活動中心,可供推廣漁事、食魚教育。

高雄區漁會總幹事黃昭欽表示,前鎮漁港57年啟用,曾是東南亞最大漁港,但隨著時間遷移,已無法符合現代漁業、衛生等要求,56年前漁船噸數普遍在200至300公噸,現在則是在1千至2千公噸,漁港水深明顯不足,但幸有漁業署全力支持、展開陸海空3D全面改造,在水域將港口浚深,讓現代化遠洋漁船可以安全卸魚、停泊。

陸地上的魚市場也改善符合HACCP要求,並為了拉近消費者與魚市場距離,規劃設置多功能物流中心,未來可讓現地魚撈產品更容易接觸消費者;前鎮漁港建港之初,附近工廠汙水都往漁港排放,每到漲退潮或下雨,就會出現令人難以接受的氣味,空域改建讓全區汙水引入市府汙水處理管線,現在已無臭味存在,並推動電桿地下化,未來將有無邊際廣場可眺望高雄港。

農業部漁業署今日舉辦「韌性漁業 永續經營」記者會。(攝影/游昇俯)

嘉義縣養殖漁業生產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陳泓碩指出,嘉義養殖以前以虱目魚、臺灣鯛為主,漁業署輔導成立生產區後,讓虎尾寮變臺灣主要石斑魚苗生產基地,產量占全國8成;義竹鄉新店生產區,也轉變為金目鱸養殖,可占全國產量62%。

漁業署110年再輔導新設生產區、現總計13個產區,總面積已達嘉義養殖面積67%,這四、五年來漁業署補助排水、道路建設經費14億多元,2018年八二三水災,生產區的淹水很快就排掉了;近年極端氣候容易缺水,義竹新店欠缺乾淨水源,漁業署也規劃投入4億多元,建設淡水統籌供應系統,明年啟建,將可大幅提升鱸魚飼養量、存活率;全臺3分之2的虱目魚在嘉義加工,漁業署也與嘉義縣府配合成立水產品加值園區,結合冷鏈,可望強化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