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海鮮
在仁德市場的聿盛水產經營超過四十年,第二代的郭振聿八年前和太太帶著剛出生的孩子回來和爸媽一起打理生意。郭振聿活用自己在南科保健食品飲料廠工作13年的工作經驗與專業知識,拓展電商通路,經營社群媒體,吸引年輕客人,將傳統的魚攤轉型。
我的臺灣夏天記憶,是吃完外帶的剉冰後配著冷氣隆隆聲睡午覺。酷暑中從有冷氣的這家店再到也有冷氣的另一家店。西瓜、芒果、思樂冰,吃到身體發寒。
臺灣的夏天不缺熱度,反而讓人更珍惜冬天的冷。到了英國則是相反,到了四、五月發熱衣都還穿著,等真正開始熱起來,也不過就是那兩個月的事。
在英國,夏天一到我就會往海邊跑。大概是六、七年前開始,每年天氣一熱就會去濱海小鎮Whitstable,抓螃蟹吃生蠔。
等候漁場漁船回航開賣前,問起乖乖為何會對漁業感興趣?她眼眉彎彎笑說:「我是臺南人。」同樣身為臺南人,我當下就懂了大半。臺南可是虱目魚的故鄉,鮮甜肥美到極致,只是十分多刺。「懂吃魚。」我心想。她隨後又道:「我爺爺很愛海釣,也喜歡帶我們探索漁港,比如去東港看鮪魚,家裡從小就把漁港當作出遊娛樂場所。」為了介紹全臺最大定置漁場「明發」,這次有請已成為漁場達人的乖乖幫讀者引路,讓她帶領我們,走一回海味豐盈的紙上導覽。
常言道:「無魚,蝦嘛好(Bô hî, hê mā hó)。」比起魚的鮮嫩、蟹之肥美,存在感沒那麼高的蝦,似乎一不小心便退居許多人心目中的第二順位。這麼說來,我們真的了解蝦嗎?
蝦其實無所不在:漁港子弟撈捕海蝦,把大海帶到人們的餐桌上;研究者觀察溪蝦,引領大家認識淡水蝦的各種姿態。不只自然界中看得見蝦的身影,還有很多人辛勤培育不同種類的蝦。比如臺灣的草蝦養殖曾攀向高峰又滑落低谷,現在學者、業者齊心努力想把牠養回來;而米蝦原是山澗溝渠裡不起眼的存在,但經職人多年研究,竟純化培育出無數美麗的模樣。
年初失業,憤慨又頹喪地窩在家裡數日,食慾尚在,但就是瞇著眼還看不清目標。這時西班牙友人馬力歐問我要不要春天與他回鄉參加家族大事──表姪受洗禮。原本推託著不要,人生谷底見誰都丟臉。「你來的話帶你去吃便宜又好吃的海鮮。」這時有點動搖,「我們西班牙海鮮比你們臺灣好吃喔!」這下我從病貓變猛虎,氣急敗壞立刻訂了機票,怎麼可能會有比臺灣好吃的海鮮呢,我得親自去吃一趟才有立場辯駁。
一口啤酒、一盤熱炒海產解千愁!海產店是今日最臺味的庶民飲食,但回到清代臺灣,大啖海鮮卻是仕紳文人的潮時尚。更意想不到的是,當時臺灣人想吃魚蝦、牡蠣、鹹魚還得依賴島外的輸入?!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帶我們一探臺灣海產轉為進口導向的關鍵,並從中窺見19世紀捲入世界舞臺的臺灣樣貌。
虱目魚最近成為話題主角,隨著產季來臨,虱目魚價格已見回檔,池邊價每臺斤回跌至56、57元,較6月回跌10元。不只有產量穩定的養殖魚類,四面環海的臺灣,更有種類豐富的沿近海漁業,海鮮取得容易,熱炒海鮮、海鮮粥、海鮮麵、蛤蠣麵、蚵仔湯與蚵仔煎等都是常見飲食,各地老店老攤也都各有特色。
疫情持續升溫,全國疫情警戒升為第三級,擔心疫情更趨嚴峻,消費者從上周未已開始搶購民生必須品,農委會鼓勵消費者上網採購農漁畜產品,避免群聚,漁業署整理國產漁產品網購平臺資訊及連結,一次提供消費者選擇,農委會漁業署張致盛表示,疫情升溫以來,帶動漁會網購成長,其中梓官區漁會業績一周以來成長1倍。
臺灣熱衷討論北漂,臺北年輕女孩鄭雅嬬,卻東漂到南方澳。吃素7年的她為了融入漁港生活,她開始學吃魚、學烹飪,學習南方澳的生活哲學。
直到2017年9月我住進南方澳前,我其實已經吃素將近7年了,當時在南方澳採訪時,遇過一個令我兩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