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低直鏈澱粉水稻再一支 「台中200號」食味穩定、白堊質為零 肥效性佳且豐產

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育成低直鏈澱粉水稻品系「中稉育13113號」,近日正式命名為「台中200號」。此品種長期保存不易老化,食味品質穩定,且外觀良好,米粒為半透明乳白色、白堊質為零;栽培肥效性佳,產量比對照品種「台稉9號」更豐產。因米質軟Q,除了白米,更適合開發糙米、胚芽米的食用市場。

新聞
臺版「牛奶皇后」誕生 水稻「臺南20號」口感軟黏有香氣 讓國人更愛吃米飯

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繼「臺南14號」後,再度育成低直鏈澱粉水稻品種「臺南20號」,口感軟黏Q彈,還帶芋頭香,即使做冷飯或糙米飯都好吃,可望強勢打入食用米市場;此品種米粒大、產量高,又具稻熱病抗性,更適合推廣農民種植。

新聞
首支分子標誌技術育成抗稻熱病品種 水稻「臺大高雄1號」抗倒伏、秧苗耐寒 米粒又漂亮

由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與臺灣大學合作育成抗稻熱病水稻「臺大高雄1號」,今(20)日經專家會議審查通過正式命名。臺大高雄1號是全臺首支運用分子標誌技術育成的抗稻熱病新品種,對稻熱病具有穩定抗性;並且,其產量表現及米粒外觀與其親本「高雄145號」相近,還具有抗倒伏、秧苗期耐寒等優良特性。

新聞
抗稻熱病水稻新品種!「桃園6號」試驗種植產量穩定 適合有機友善栽培

近年來飲食習慣的改變,消費者對量的要求已經不再,轉而注重米的品質、外觀及口感,甚至是健康、安全性的要求。而有機及友善栽培以不施用化學農藥、肥料的栽培方式,減少栽培時對環境的衝擊;對於農產品品質的要求也比慣行栽培的方式更加講究,以生產安全安心的農糧產品。

新聞
循環農業加肥增產!水稻用沼渣沼液補氮 避免水稻窒息病、加快稻草腐化

稻草的成分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等,若大量掩埋至土壤中,會導致新鮮有機物含量大幅增加,在有機質分解過程中,容易造成下期作稻田土壤中氮素含量短期減少,引起水稻生育初期缺氮現象,在稻根附近會產生有機酸及甲烷等影響水稻生長之物質,此即為水稻窒息病之原因。

新聞
全球稻作都沒有脫離威脅 不時燃燒的稻田鬼火──稻熱病菌

在臺灣,稻熱病最常發生在第一期稻作上,水稻插秧後35至45天最容易被感染。高屏地區(熱帶地區),一般是每年一至二月的幼苗期,與二至三月的分蘗期,因氣候正值日夜溫差大且濕度高(90%上),所以容易發生。到了四至五月的孕穗期及抽穗期,一旦染病就會歉收。目前有效的防治作法就是噴藥以及合理施肥。

新聞
一樣米飼百代人 傳承千年的主食──米的臺灣史

臺灣氣候溫暖、潮濕,非常適合稻作。米在臺灣是傳統的主食,所以臺語俚諺說:「一樣米飼百樣人」,罵人:「食米毋知米價」,安慰自己:「時到時擔當,無米才煮番薯湯」。臺語講「飯」就是指煮熟的米,最傳神的一句話是:「食飯皇帝大」,形容吃飯最重要,不能被打擾、中斷。

harvest7201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1月號 作物防災學-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與技術

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然而從2016年1月下旬的霸王級寒流到2021年的乾旱與強降雨,嚴峻的氣候變遷趨勢,帶給農民有增無減的挑戰,加速建構韌性農業體系,成為農政單位刻不容緩的工作之一。希望藉由作物防減災技術逐步推廣、落實於生產現場,臺灣農業能走向農損更少、農產品供給和品質更穩定的一天,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大聲說:我們準備好了!

新聞
節水拿獎勵 水資源競用區大區輪作明年一期作上路

因應氣候變遷下乾旱頻率增加,農委會強化農業節水,配合豐枯水期調整水稻種植期間,明年一期作起全臺6個水庫灌區實施水資源競用區(水資源競爭使用區)大區輪作,兩年一輪,輪值灌區一期作不得種植水稻,選擇做生產環境維護或轉旱作可獲節水獎勵。

東豐拾穗的有機田
新聞
堅持有機26年 東豐有機米的農業實驗室

有機走到一個「坎站」,你所想的會超出收成產量這條單行道,會希望關在水泥叢林裡的人,多關注土地的價值,而非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