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水試所模擬漁電共生產量可達原來7成,現場管理問題仍待解

政府推動漁電共生盼達到發電及生產雙贏,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下稱水試所)今(6)日舉行記者會,水試所所長陳君如指出,水試所已針對文蛤、虱目魚、吳郭魚、金目鱸、七星鱸,進行光電設施模擬實驗,初步成果在40%設施遮蔽率下可維持原產量70%以上。

新聞
【科技農企】國際化輔導,以科技力創養殖漁業新高峰──峰漁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過去完全沒有漁業養殖經驗與背景的劉建伸,因為喜歡養魚,學生時期就在家裡偷偷養魚,畢業後因難以忘情養魚的樂趣,在當了一年養殖學徒後,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募資創辦「峰漁股份有限公司」,自行規劃養殖模式,實現夢想。

新聞
【青年回留農村】臺南七股區林筱菁:開「鄉」七股的食魚教育,尋人啟室工作室

臺南七股的光景,不只鹽田、夕陽與黑面琵鷺,還有魚塭波光──因為這裡是塭與塭連結而成的魚鄉,水面下是文蛤、虱目魚等肥美水產;水面上則有錯綜水路、澎湃風浪與因水而生的漁人故事。這些故事,總待人發現與訴說──「尋人啟室工作室」的林筱菁、廖宜霈與陳瀅羽因同是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而結識,創立食魚教育品牌「股份魚鄉」,努力將七股漁事搭配好吃又好玩的體驗,要讓大家認識養殖業,更懂得吃下肚的每一口水產。

馬祖淡菜擁有紫黑色的外殼,也叫紫殼菜蛤或紫貽貝,以掛網方式養殖。
新聞
堪稱「海中的威而鋼」,海大證實「馬祖淡菜」具有生殖保健效果

生長在馬祖海域,外觀像孔雀蛤的貽貝類「馬祖淡菜」,營養價值高,膽固醇含量極低,經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研究團隊證實具有生殖保健效果,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新聞
再創昔日的歲月榮光,甲魚養殖意外創造外銷新藍海

共贏,是多麼動聽,卻又難以落實的理念。立足小眾市場的耀月,卻因為實踐共贏理念,不僅得以在近3年內以10倍的速度成長,更整合全臺近半同業,透過生技為傳統養殖業加值,一起迎接高速成長的外銷市場。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海大與中研院聯手,從石斑魚腸道菌找出免疫力提升關鍵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金洌從人類醫學的腸道菌相研究發想,組成研究團隊,以宏基因體分析腸內菌叢,深入探討養殖物種免疫與其腸道菌相的關聯性,期望能運用研究成果開發微生物製劑增強魚蝦免疫力,協助產業未來發展。

新聞
【漁業人物誌】虱目魚苗繁殖先鋒──曾雷強

虱目魚從魚肚、魚背肉、魚皮到內臟,盡顯美味,不僅是臺灣庶民尋常料理,也登上國宴殿堂。臺灣養殖虱目魚的歷史,長達300多年,而早期養殖虱目魚必須倚靠野生魚苗,然而喜歡魚也愛研究的曾雷強利用養成的虱目魚種魚,成功繁殖出魚苗,創下全球先例。

新聞
水產養殖小細節大學問,文蛤攝食判斷不易,策略管理改善養殖環境

目前臺灣對文蛤生物學認識不足,未有標準判斷是否生病,一旦發生大量暴斃,往往無法收拾。文蛤濾食行為,由於鰓組織、口部被外套膜和雙殼包住,無法直接觀察,不像魚蝦養殖可直接觀察攝食行為。再者,其糞便和擬糞大都附著於底泥,不像魚蝦糞便懸浮於水中,造成養殖管理上判斷是否攝食的困難。

新聞
「引水」思源,成為養殖漁業生物安全第一道防線,讓疾病難越雷池一步

國外水產養殖生物安全管理早已行之有年,不過臺灣養殖業者以個體戶為大宗,多數情況,魚塭僅隔一條土堤就分屬不同業者,疾病、藥物可能隨著空氣、水源或鳥類的傳播,影響到鄰近魚塭;再加上養殖區域分散在沿海區域,如何妥善規劃進排水管線,杜絕水源交叉汙染、落實生物安全管理,深深影響養殖業者一整季的收成。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突破兩大死亡期技術關卡,牙鮃繁養殖技術可望年底技轉

「牙鮃」又稱為比目魚,比目魚握壽司是許多饕客到日式料理店必點菜單,但由於比目魚喜歡生活在冷溫水,臺灣只能從國外進口,水產試驗所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臺東支庫(下稱種原庫)近期突破養殖瓶頸,成功讓牙鮃度過「開口攝食」及「眼睛移動」兩大高死亡期,建立適合國內的繁養殖技術,最快今年底技轉給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