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多種海洋生物可吸收病毒 保持海中病毒量平衡

許多種海洋生物能在過濾海水、獲取氧氣與食物的同時吸收病毒顆粒。根據荷蘭皇家海洋研究中心(NIOZ)海洋生物學家Jennifer Welsh的論文,說到吸收病毒顆粒的海洋生物,最有效率的是「海綿」。Welsh說:「當病毒感染細胞,它會利用宿主製造新病毒。一旦新病毒被釋放出去,自然會去感染更多細胞。」然而Welsh發現海洋中雖然有為數眾多的病毒顆粒(光在一杯海水中就有超過1億5,000萬個病毒顆粒),但它們絕大多數會變成各種海洋動物的午餐。

新聞
全球漁業水產養殖概況 FAO指出:魚類人均消費量創新高紀錄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日前發布「全球漁業及水產養殖概況」(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SOFIA)報告指出,全球每人平均魚類消費量已刷新紀錄,來到每人每年20.5公斤,且預估未來10年仍將持續增加,顯示魚類在全球糧食及營養安全中的重要性。

新聞
水下的視界:智慧養殖再進擊 「水下感測技術」成產業優化一大助力

海洋科技包括海域觀測探測科技、海洋資源與海洋資訊網及資料庫建置、海洋防災科技、海洋生物學、水下技術等,其中水下技術是關鍵技術之一。水產試驗所利用水下攝影機,可即時分析水下養殖魚群影像,並研發水下聲學的感測技術,以協助養殖戶及時掌握養殖魚群的數量與大小的變化,提升養殖經營管理效益。

封面故事
益生菌:水產和水體間的平衡點 有益微生物在水產養殖產業的應用

為了有效提高水產養殖生物的育成率,應用有益微生物已成為水產養殖環境管理與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不僅可以有效維持養殖環境的穩定,更可以透過與飼料的配合提高養殖生物成長與免疫能力,有效提高養殖收益。

新聞
養殖漁業共同運銷團體今年可望試辦 保護養殖戶免再被跳票

去年屏東地區養殖戶傳出多起遭販運商跳票事件,估計跳票金額達8億,受害漁民超過500名,就有漁民建議政府能成立交易平台,讓魚賣得出去、錢收得回來。日前漁業署召集漁會與養殖發展協會釐清需求,預計今年會輔導漁會或協會試辦共同運銷團體,不過試辦的細節尚未定案。

豐年人物
【農業達人】從巧味芽踏尋漁村新節奏 李水對

住在雲林縣口湖鄉的李水對,原先以務農維生,後因當地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嚴重,便將海水引入農田成魚塭,成為養殖戶。

新聞
水產養殖用電將有新規定 新制可望新增適用萬名養殖戶

氣候變化劇烈,對養殖漁業的挑戰越來越多,為了因應高溫、急降雨造成水質驟變,增氧設備與抽水設施容易讓用電量增加,使得電費及超約用電罰款成為產業發展上必須面對的課題。農委會漁業署近期預告修正〈農業動力用電範圍及標準〉,擴大適用資格及基本電費優惠,讓養殖戶能減輕電費負擔,並且過去因缺乏養殖登記證無法適用優惠的養殖戶也能受惠。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好山好水好品質】臺東知本「水產養殖專區」將動工! 優先改善水路提高「引水穩定性」

臺東知本水產養殖專區確定動工!16日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偕同台東縣政府、漁業署等單位,視察位於國家水產種原庫與利嘉溪間的養殖專區預定地,敲定第1期計畫,範圍44公頃,自108至110年,進行供水路、管線等基礎建設作業。目前漁業署規劃專區共120公頃,2、3期將視情況滾動檢討計畫期程,預計3期將投入1億5212萬元。

新聞
跨產業結合社區經營,臺灣生態養殖帶動在地經濟多元提升

在注重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的趨勢下,臺灣近年越來越多養殖業者決定加入生態養殖行列,然而臺灣目前對生態養殖尚無明確定義及規範,時常出現在水產品外包裝的字樣,例如不用藥、使用益生菌、友善環境等等,大多出於養殖業者根據自身經驗統整的做法。另一方面,生態養殖生產過程背負更高風險、生產成本,該如何兼顧收益與環境,成為最大挑戰。

新聞
香螺養殖產業成市場契機,易飼養具高經濟潛力,唯待克服飼料技術

由於2017年臺灣發生文蛤大量暴斃事件,嚴重影響螺貝類市場,研發新興螺貝類穩定市場供需,遂成產官學界研究焦點。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董哲煌與研究團隊幾年前投入開發香螺繁養殖技術,他發現香螺能在較惡劣水質順利存活,且市場價格好,因此值得投入發展。唯獨香螺為肉食性動物,其他螺貝類與其混養時易遭獵食,該如何解決食物來源問題,降低成本為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