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海洋生物可吸收病毒 保持海中病毒量平衡

根據荷蘭研究學者指出,海綿可有效吸收海中病毒。此項研究可望為水產養殖業帶來新契機。

內容提供/《國際農業科技新知》 編譯/黃仁藝 首圖提供/ Dlloyd

許多種海洋生物能在過濾海水、獲取氧氣與食物的同時吸收病毒顆粒。根據荷蘭皇家海洋研究中心(NIOZ)海洋生物學家Jennifer Welsh的論文,說到吸收病毒顆粒的海洋生物,最有效率的是「海綿」。Welsh說:「當病毒感染細胞,它會利用宿主製造新病毒。一旦新病毒被釋放出去,自然會去感染更多細胞。」然而Welsh發現海洋中雖然有為數眾多的病毒顆粒(光在一杯海水中就有超過1億5,000萬個病毒顆粒),但它們絕大多數會變成各種海洋動物的午餐。

日本牡蠣過濾海水、吸收氧氣,獲取藻類、細菌為食,同時牠們也會吃進病毒顆粒。Welsh說:「在我們的實驗中,我們不主動給牡蠣任何養分,牠們只能透過過濾水來吸收氧氣。結果,日本牡蠣從水中清掉了12%的病毒顆粒。」

在Welsh於特塞爾的NIOZ病毒生態實驗室中,牡蠣清掉病毒的效率在所有接受實驗的物種中排行第四。「在測試過的所有非病毒宿主有機體中,海綿、螃蟹與海扇名列前茅。海綿可在3小時的實驗過程中清掉高達94%的病毒量。另一次實驗則凸顯牠吃掉病毒的速度奇快、效率奇高,即便我們每20分鐘就補充新的病毒,海綿依然維持高效率。」

「直到現在,我們仍不知道海洋動物物種對海中病毒量影響有多大。病毒生態學一直忽略了非宿主有機體在水體環境中帶來的影響。」Welsh說。但Welsh也承認,在實驗室狀態下產生的結果無法直接套用在真實的生長環境中。「海中的狀況肯定更複雜,因為還有其他物種存在,牠們會彼此影響。比方說,有一隻牡蠣正在過濾海水,而一隻螃蟹剛好路過,牡蠣便會停止濾水。此外,海水的漲退潮、溫度、紫外線光,以及大自然中非宿主動物的掠食者,都是應該考慮的變因。」

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可望對水產養殖業帶來貢獻。由於魚貝類在封閉環境中生活,但籠子或水池卻可直通海水,病毒就有可能從養殖場擴散到海中。這樣的養殖方式,使得養殖業長年遭受批評。Welsh指出:「在單一培育的養殖場中,大量相同物種的個體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如果爆發傳染病,病原體往海中擴散並感染野生群體的風險非常高。但如果在養殖場加入足夠的海綿,就能大幅降低病毒性疾病大爆發的可能。」

資料來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3/200327113658.htm

本文轉載自第87期《國際農業科技新知》,原文標題〈海綿及其他海洋生物吸收病毒顆粒 保持海中病毒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