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漁業水產養殖概況 FAO指出:魚類人均消費量創新高紀錄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所做的SOFIA報告指出,2018年全球魚類產品產量達到1.79億公噸,其中水產養殖產品即占總產量46%。(攝影/陳建豪)

內容提供/《農政與農情》  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國際處 劉凱翔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日前發布「全球漁業及水產養殖概況」(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SOFIA)報告指出,全球每人平均魚類消費量已刷新紀錄,來到每人每年20.5公斤,且預估未來10年仍將持續增加,顯示魚類在全球糧食及營養安全中的重要性。

永續水產養殖發展及有效的漁業管理,對全球漁業及水產養殖概況於維持前述趨勢相當重要。FAO預估至2030年,全球總魚類產量將達到2.04億公噸,較2018年成長15%,轉換為每人每年消費量則達到21.5公斤。魚類及漁業產品為全球最健康的食物種類之一,對環境影響也較低,因此在全球糧食及營養安全相關策略中,扮演重要角色。SOFIA報告指出,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有效的漁業管理已展現成效,有助於魚類族群數量穩定及繁殖,若未實施適當管理,將減損魚類並降低其對糧食安全及人民生計的貢獻。

根據SOFIA分析,目前全球約34.2%魚類族群正遭受人類以不利魚類永續繁衍的方式被捕撈,佔整體魚類比例過高,且尚未明顯改善。雖然如此,仍有許多主要魚類物種正往永續性的方向改善,例如2018年所有鮪魚種類的捕撈量為790萬公噸,其中2/3處於可永續捕撈的水準,相較於2年前已成長10%。前述改善為許多關係人共同合作的成果,顯示積極管理對於達到及維持永續漁業的重要性,也突顯在漁業管理鬆散區域,推動積極管理措施的急迫性。此外,在飢餓、貧窮及衝突存在區域,推動漁業永續管理較為困難,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值得一提,SOFIA所提供的漁業基礎資訊,亦有助於FAO因應武漢肺炎(COVID-19),在農漁業方面提出技術性解決方案及目標導向的干預措施。發生重大健康事件所造成的限制及勞工短缺,讓全球捕撈活動減少6.5%;國際交通受阻,使得水產養殖產品出口受到阻礙,而旅遊及餐飲停業,對於許多漁產品銷售更是重大打擊。舉例來說,地中海及黑海區域,已有超過90%的小型漁民因無法銷售漁產品而被迫休業。對此,FAO正致力於協助、重啟及加強受影響的漁產品供應鏈及生計,尤其著重脆弱族群與地區。不過,特別的是,冷凍、罐裝、鹽漬、煙燻魚類產品的零售則相對穩定或甚至有所成長。

SOFIA報告提供全球魚類產品供應趨勢,並依據物種、區域及野生捕獲或養殖等分類方式來統計。2018年全球魚類產品產量達到1.79億公噸,銷售值約4,010億美元,其中水產養殖產品佔總產量46%。中國大陸為全球第1大魚類產品生產國,自1991年起其水產養殖產量較其他國家總和還高。

全球水產養殖將持續擴大,預估未來10年在全球消費及貿易的比例將持續成長,其中非洲水產養殖產量估計約成長48%。魚類產品消費佔全球蛋白質攝取量的1/6,在部分國家甚至佔比超過1/2以上,例如孟加拉、柬埔寨、甘比亞、迦納、印尼、獅子山、斯里蘭卡及若干開發中島嶼國家。

魚類產品極具重要性,尤其對於非洲國家更具意義。應透過發展漁業各領域的創新技術,如飼料、選種、生物安全及商業發展等來推動永續生產。除此之外,FAO也正與若干國家合作,推動支持小規模漁業生產,促進其永續性及公平性。

SOFIA重要分析摘要結果如下:

一、2018年全球總漁產品產量為1.79億公噸,其中海洋捕撈漁產品為8,440 萬公噸、淡水捕撈為1,200萬公噸、水產養殖為8,210萬公噸(創歷史新高)。前述漁產品供人類食用量為1.56億公噸。

二、漁產品銷售值達4,010億美元,其中水產養殖漁產品為2,500億美元。

三、漁業及水產養殖的初級部門就業人數為5,950萬人,其中14%為女性。漁民及養殖戶數量最多區域為亞洲,佔全球85%。全球總漁船數456萬艘,其中亞洲漁船數量最高(共310萬艘,佔全球漁船總數量之68%)。

四、全球漁產品產量進入國際貿易者佔38%,漁產品總出口值為1,640億美元。

五、最大漁產品生產國及出口國為中國大陸,最大漁產品淨出口區域分別為大洋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區域、亞洲開發中國家。漁業發展最不永續區域為地中海及黑海(過度捕撈族群佔62.5%)、東南太平洋(佔54.5%)、南大西洋(佔53.3%)。

本文摘錄轉載自2020年7月號《農政與農情》,原文標題為〈國際重要農情資訊──全球漁業及水產養殖概況,相關資料參考自聯合國糧農組織News 20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