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樹豆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開發「即食樹豆加工技術」,製成即食樹豆可當零嘴直接食用,且復水性佳,稍微浸泡即可入菜,用於製作多種料理,可鹹可甜。加工後的即食豆比原本乾燥籽實鈉含量更低,仍有高於其他豆類的膳食纖維,保存期限可達1年以上。
中午吃麵或吃飯?剉冰想加紅豆或花生?要買麵包還是吐司當明天的早餐?每日上演的飲食大哉問,顯見我們「一餐無雜糧,便覺腹肚不滿足」。若問雜糧從哪來,會發現無論是糧行的米穀豆麥,抑或甜品店的薏仁綠豆,幾乎都從國外進口,根據農糧署統計,目前臺灣雜糧自給率約為6%。
深冬時節,東北季風掠過山稜,為新竹帶來寒風,即將收成的樹豆在熟枯的豆莢裡沙沙作響;而同樣的季節,海風為蘭陽平原帶來水氣,得抓緊時機,趁晴朗有冬陽的日子採收樹豆。待過新竹學農,爾後來到宜蘭耕作的鄭慧妮,在兩個氣候迥異的地域種植一樣的作物,更深切感受到因地制宜的務農節奏。
原鄉供人食用的特色作物如小米、樹豆與臺灣藜,含有機能性成分、經濟價值好,其植株產量大,製成牛羊食用的青貯料品質也好,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嘗試開發為餵養牲畜的芻料,可增加芻料來源多樣性,進而發展出特色畜產品。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發現樹豆播種時間延後到6至8月,除可避免樹豆因颱風造成損失,栽培時間縮短40%,單位面積產量不變,2至6月田間空檔,還可利用來栽種蔬菜、紅藜、小米等短期作物,增加收入。
豆類在原鄉中一直是重要的作物,豆類不僅是糧食,同時也是種子,易於攜帶的特性,使它們總是隨著族人一同遷徙,像是有勇士豆之稱的「樹豆」是陪伴獵人打獵的重要營養來源,而像是樹豆、鵲豆、翼豆、菜豆、米豆……這些豆類作物,不僅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更是維持地力的好幫手。
原鄉多具備未受人為破壞的天然環境以及保留豐富的原住民特色作物資源,然而隨著時間轉變,部落漢化與青年人口外移情形日益嚴重,導致部落特色農產業逐漸凋零。為恢復原鄉特色作物復耕與建立部落農產業,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特別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進行原鄉部落特色作物的種原蒐集及保存、栽培技術的研發以及品種的改良等工作。
各種豆子在我們的生活裡隨處可見,因此世界農糧組織(FAO)將2016年訂為國際豆類年,文宣主調就訂為「From butter beans to pigeon peas」,讓平日以米飯為主食的我,感到非常的親切,因為豆子含有豐富的澱粉和蛋白質,如果能經常拿來和米飯交互替代,既增加烹調的變化趣味,也營造餐桌的澤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