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豆晚種 省40%栽種時間、產量不變 農地利用有餘裕還可避風災

樹豆慣行於2至4月播種者,在颱風季前植株應立支柱防強風侵襲。(圖片提供/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樹豆是臺灣原住民族傳統作物,原住民地區慣行於每年2至4月播種,翌年1月採收,栽培時間長,且容易因颱風產生災損,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發現樹豆播種時間延後到6至8月,除可避免樹豆因颱風造成損失,栽培時間縮短40%,單位面積產量不變,2至6月田間空檔,還可利用來栽種蔬菜、紅藜、小米等短期作物,增加收入。

樹豆富含蛋白質及各種礦物質、維生素,營養豐富,在開發中國家甚至有「窮人的肉」之封號,臺灣零星栽種於花蓮、臺東及屏東等縣市。原住民地區一般於2至4月播種,樹豆11、12月開花、結莢,翌年1月可採收,臺東農改場104年起嘗試將樹豆延後到6至8月播種,因樹豆遇短日照會自然開花結莢,延後播種的樹豆仍能於12月開花結莢,翌年1月採收,大幅節省約4成的栽培時間。

但是,延後播種樹豆植株矮小,8月播種樹豆株高約0.7至1公尺,6月播種樹豆最高也僅1至1.2公尺,其分枝短又少,因此結莢數少,產量也相對減少,臺東農改場透過調整栽種行株距,增加栽種密度,可維持單位面積產量不變。臺東農改場以「臺東1號」樹豆進行試驗,分別於6、7、8月各播種1批,6月播種者行株距2公尺、7月的行株距1公尺、8月的行株距0.5公尺,臺東農改場副研究員陳振義指出,2至4月播種的臺東1號樹豆每公頃產量約1250至1450公斤,6月播種者單位面積產量約減少10%至15%,但7、8月播種者產量差異就不大。

陳振義說,雖然縮減行株距、提高栽種密度,須增加種植數量,但因樹豆栽培較粗放,肥培、用藥成本不會增加太多,農民反而可以利用田區2至6月種樹豆前的空檔,栽種短期作物如蔬菜、紅藜、小米等,增加額外收入。

因臺灣7至10月好發颱風,傳統2至4月播種的樹豆於風颱季節時正值旺盛生長期,平地株高可達1.5至2公尺,山坡石礫地株高也有1至1.5公尺,往往被強風吹倒後就會因根部嚴重受損而枯死,造成災損;延後播種的樹豆在颱風季節期間植株尚小,即使被颱風吹倒,根部受損也較為輕微,災後仍能恢復生長。陳振義說,106年6月播種樹豆,8月底正好遇到連續2個颱風,當時樹豆株高不到30公分,遇強風自然倒伏,但災後1個多月便能恢復生長。

陳振義並建議,樹豆開花、結莢受日照影響大,為穩定產量,栽種時應採適當行株距,避免植株枝條交錯生長降低開花、莢果數量,舉例來說,慣行2至4月播種樹豆樹幅可達1.5至2公尺,一般農民行株距會留3至3.5公尺;他說,樹豆植株大小與品種、土地肥力有關,農友須視自己栽培狀況彈性調整,延後播種樹豆因植株矮小、樹幅小,故行株距才可對應縮減。陳振義也建議農友施用有機肥,可助枝條生長粗壯但不致過於旺盛。

6月播種的樹豆,8月時株高尚不到30公分,遇颱風自然倒伏。(圖片提供/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6月播種的樹豆,8月時遭遇颱風自然倒伏,但6週後即恢復生長。(圖片提供/臺東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