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亞洲生技大展「農業科技館」線上開展 年底實體展確定缺席

原訂7月下旬登場的亞洲生技大展因疫情延至11月登場,線上展覽今(19)日開展,為期10天,農委會線上設置「農業科技館」,以中英文展示農委會各場試所及農業科技研究院與國內大專院校合作的研發成果,呈現最新農業科技運用,由於農委會不參加改期至11月的實體展,因此想獲知最新農業研發成果的民眾,要把握時間上網參觀。

新聞
把粗食變五星料理 畜試所開發草食動物芻料讓山羊大飽口福

國內飼養牛羊以草料為主食,一般是以青割、乾草,或是青貯等方式,供應牧場動物食用,不過,臺灣天候條件不適合曬乾草,青貯的製作過程也比較難掌握,因此牧場主人準備在牛羊芻料,必須花費很多心思,採購成本也不低,為協助牧場,農委會畜產試驗所開發好吃、營養,又容易保存的粒狀山羊芻料,讓挑嘴的山羊也能吃得滿意。

新聞
農廢再利用「 木瓦斯」顛覆對能源的想像

臺灣農廢再利用為能源,目前聚焦在畜牧沼氣發電,植物生質能運用相對低,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教授林世章團隊將竹子、稻草等農林廢棄物,經過沖壓處理為燃料棒,再氣化成木質氣(木瓦斯)能源,可用來烘乾稻米、蒜頭、花生等農產品,比使用瓦斯便宜一半,讓農廢變農能,然後農用。

新聞
廢棄物變資材循環農業有商機 消費者願掏新臺幣支持

循環農業技術走出實驗室!農委會為推動循環農業產業鏈,帶著農委會各場試所研發的循環農業技術成果,開啟「2020循環農業環島列車」之旅,在全國各地召開18場次的成果展及座談會後返航,業者認識現階段的循環農業技術後,投資願意相當高,但也表示農業廢棄物分布太廣,料源如何集運處理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回應表示,「政府推動循環農業會提供誘因」,政府將投入資源,推動循環農業產業鏈。

新聞
2年內推循環農業標章 鼓勵消費者用新臺幣支持減廢及循環價值

循環農業是一種價值,要形成產業規模就需要消費者的支持,農委會規劃在2年內推出循環農業標章,消費者認明標章購買商品,即是以實際行動支持循環農業、永續農業的價值。

新聞
雞油不要丟 萃取純化技術讓家禽脂肪變成好用食用油

每年,來自雞鴨屠宰後的脂肪量初估有1萬公噸,這些是副產物,一直以來以廢棄物處理,是一項成本,農委會畜試所開發家禽油脂多元應用技術,將家禽油脂以物理方式固液分離,用途大開!今年初還取得雞油角製程專利,不使用人工添加物即製成雞油角,用於製作雞肉香腸,看好雞肉香腸進軍清真食品市場實力。

新聞
魚池好好用!夏養魚冬種菜 免除草、少病害

魚池底也能種菜!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利用養殖臺灣鯛冬季抽乾的魚池種植菠菜、萵苣等短期葉菜,不僅充分利用農漁業的作業時間、空間及地力,「夏魚冬菜」輪作還能減少葉菜栽培的雜草、病蟲害問題,為農家增加收益。

新聞
廢棄菇包重生新介質8種配方種杏鮑菇 秘密武器竟是…

農委會農試所一口氣推出數種廢棄菇包再生介質的配方,甚至還結合了牧場廢棄的牛糞,製成栽培杏鮑菇的太空包,實驗結果竟可長得比全新介質的太空包還要好。另外,種香菇的廢棄太空包被視為營養殘值最低,但農試所利用廢棄的香菇菇包經處理後,做成適合溫室草莓使用的栽培介質,效果也不錯。

新聞
【農技最前線】以菇類生產觀點,淺談循環農業

若以食物鏈的觀點,來看地球上的生物,可區分為生產者、消費者、清除者和分解者四種位階,其中清除者角色如禿鷹、獵犬和蝦等,係利用生產者或消費者的屍體維生的生物,他們可算是「食腐性消費者」,但清除者把其他生物解體和轉換成小分子有機物後,無法更進一步將其轉換成無機物,便需要像真菌或營養異營性細菌,這類的分解者,將之轉變為無機物,若無分解者,地球上的物質循環恐怕也無法存在。

新聞
廢竹變黑金,古坑麻園發展生物炭解決惱人農業廢棄物

沈榮堂指出,有機農場會分區使用生物炭肥料和一般有機肥料,實際比較功效,讓大家了解生物炭應用在種植現場的情況,提高大家參與生物炭製作及使用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