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從生產到收成過程會產生很多廢棄物,解決之道是減少廢棄物產出及點廢成金。農委會從106年起推動循環農業4年計畫,至今年已屆期,農委會所屬研究單位已研發出79項技術,並已完成31項技轉案,不過實驗室技術落實到產業界的比例,仍有待努力。農委會即日起推出「循環農業環島列車」,6日正式啟航後,於1個月內在全國召開18場觀摩會,邀請農民、有興趣民眾,以及潛在投資人都來參加。
為期4年的農業資源循環產業創新計畫,執行到109年是最後一年,農委會畜產試驗所長黃振芳表示,將再延長2年以落實產業化推動,循環農業是一種價值,要形成產業規模就需要消費者的支持,因此規劃在2年內推出循環農業標章,消費者認明標章購買商品,即是以實際行動支持循環農業、永續農業的價值。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指出,農委會從106年推動循環農業的研究,希望有效地回收農業剩餘資源再利用,這4年來研究單位已取得很多成果,將透過「循環農業環島列車」讓農民和民眾更了解,並舉辦觀摩會、宣導會直接面對民眾,希望能得到民眾回饋的意見,期待帶出新的模式,讓循環農業能繼續做下去。
根據農業廢棄物排放量統計,我國1年農業廢棄物有480萬公噸,其中,稻殼、稻稈、廢棄菇包等每年超過200萬公噸,畜禽的糞尿、畜禽屠宰後廢棄物,以及死廢畜禽等,也超過200萬公噸。
陳駿季表示,農業廢棄物的重點處理項目,包括廢棄太空包、水稻的稻草粗糠、水產品廢棄物、畜禽糞尿等。他舉例,以家畜糞便做沼氣發電前,若先加入稻草發酵,沼氣發電效率可能得提升,這是很好的商業模式;廢棄太空包再利用的方案不少,最常見的是堆肥,較新穎的利用方式則是做成貓砂,重新找回廢棄太空包的價值。黃振方補充,廢棄菇包經過微生物處理後,還能做成畜禽舍的墊料,可減少空間中的臭味。
循環農業計畫已催生出79項技術,並已完成31項技轉案,且已有幾項以農業廢棄物為原材料的產品上市。黃振芳表示,除廢棄菇包做成的畜舍墊料外,還有魚鱗胜肽保養品,稻草開發成包材及襯材,以取代使用塑膠原料,只不過,這些以農業廢棄物為原料產製的產品成本較高,因此售價也偏高,較不具價格競爭力,期待能透過「循環農業環島列車」宣導循環農業的價值,獲取消費者的認同,願意多花一些錢,購買循環經濟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