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對於農業經營十分重要,對農業朝土壤碳匯、SDGs發展更不可或缺。(攝影/薛穎琦)
豐年雜誌
土壤有機物特性與增匯要領(下):留意植被、土地管理 7大要領增加土壤碳匯

〈土壤有機物特性與增匯要領(上)〉介紹土壤有機質的催化機制、對於土壤碳匯的重要性等。本文將進一步分析影響土壤碳匯的因素,以及可採取的增匯措施,包含微生物多樣性、植被、土地管理與利用方式等。氣候變遷是土壤儲存有機碳的最主要挑戰之一,穩定土壤有機質、減少水土流失是增加土壤碳匯的重要方向。

土壤有機碳是土壤碳匯的關鍵,也攸關農業生產、生態系統服務等面向。(攝影╱Drazen Nesic on Pixnio CC0)
豐年雜誌
土壤有機物特性與增匯要領(上):腐植質固碳同時保肥 微生物具關鍵角色

大自然碳循環中,每年有近六成循環量進出陸域生態系,土壤是最大陸域碳庫,土壤有機質(soil organic matter, SOM)對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維持農業生態系統土壤碳匯的穩定性極為重要。土壤的有機碳控制並影響多種土壤特性,也具農業生產與生態系統服務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機物質的特性、形成機制與增匯要領值得重視。

新聞
記錄傻瓜農人賣命讓農業土壤活過來 《種土》耗時8年終將上映 導演顏蘭權暫時離席

《種土》今(5)日舉辦媒體試片會,但原本都會出席映後分享的顏蘭權卻意外因病缺席,她透過預先錄音及發行公司牽猴子電影創辦人王師代唸文稿,向關心的朋友坦承罹病,顏蘭權說,她只能將《種土》交給每一個喜歡這部影片,關心土壤環境議題的好朋友,期許「只要臺灣土壤能逐日改善,就是你我最棒的健康與最美好的幸福」。

全球陸續建立自然碳匯方法學,土壤碳匯的角色相當值得重視。(圖片來源/john foust on Unsplash)
農觀點
減緩極端氣候 土壤碳匯對「碳中和」扮演重要角色/楊秋忠

為減少有機物處理、分解等碳排,可將有機廢棄物製成有機質肥料或穩定的土壤改良劑,使有機物回到農田,透過土壤微生物的轉化及穩定化形成不易分解的土壤有機質,成為「土壤碳匯」的碳源增加碳匯。此法不僅能助益農業生產、維持土壤地力邁向永續農業,又解決有機廢棄物,有一舉數得之效,是最具潛力且可行性的方法。

位於將軍巷埔里的玉米田。
豐年雜誌
土壤碳匯潛力高 改善土地管理農業有韌性:「不整地」讓農地好起來 池上米減肥作淨零

土壤是地球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自然碳匯,適當的農業土地管理,不僅可減少肥料及人工成本,生產更有利潤,也能減少碳排,累積有機質,進而增加土壤碳匯。

臺南北門農友劉榮友操作不整地栽培,讓作物與雜草共生,即使還沒有賺到碳權,他生產的硬質玉米更具氣候韌性、產量穩定。宜蘭二期休耕綠肥改種「滿江紅」、臺東池上以「點肥」農機深層施肥,可減少水稻田的甲烷排放及施肥量。

新聞
農糧署《泥土人:有機的玩耍》無字繪本發表 喚起你我的土壤經驗與記憶

土壤是農業耕作的基礎,也是推動淨零碳排最重要的碳匯之一,農業部農糧署今年延續推廣「有機農業、耕作教育、生態環境」的思維,出版適合親子共讀的無字童書繪本《泥土人:有機的玩耍》,讓人簡單認識土壤的重要性。

授粉、產蜜的蜜蜂是物種間結盟的一大代表。(圖片來源/Gary Yost on Unsplash)
新聞
生之奧義》跨物種結盟的觀點:走向相互依存的生態政治

與其訴諸對自然的愛、或煽動末日的恐懼,比較能呼應時代挑戰的一條路,是去生活——讓我們以廁身眾生物間的生物之姿、像牠們一樣置身編織裡那樣地,去感受、去生活,共享祖先傳承與生命方式,共享共同命運,共享連帶的脆弱性。

新聞
不整地栽培固地力、增碳匯 玉米、水稻、大豆輪作提高收益5至7成

種植農作物先整地翻土、再播種是農業操作已久的作法,但若直接播種不耕犁,有助土壤發育團粒結構,幫助作物適應豪雨、乾旱等極端氣候逆境,增加土壤碳匯。農委會農試所開發玉米不整地栽培技術,建立玉米、水稻、大豆輪作模式,有助節省水資源,降低極端氣候衝擊,農民收益可比經營一年兩期作水稻多5至7成。

豐年雜誌
土壤碳庫與淨零排放 降低氣候變遷衝擊最有潛力的方式

世界正面臨著多重挑戰,包括糧食安全、環境永續、土壤保護和氣候變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報告指出:農業是當前具有很大緩解氣候變遷能力和潛力的重要陸地生態系統,若能透過適宜的農業生產行為,將有效增加農地土壤碳儲存量。農業肩負糧食安全的責任,但是畜牧養豬、牛和雞,或是農耕種水稻的過程都會產生碳排,所以必須透過森林、土壤、海洋來增匯抵消排放。土壤一直默默地在進行「匯碳」工作,儲碳量甚至比動植物、森林所組成的生物碳庫高4倍,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庫。全球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加速氣候的異常變遷,臺灣想跟上國際的腳步,並減少二氧化碳對環境的衝擊,了解土壤碳匯及如何減少碳排放勢在必行。

新聞
新科百大青農勇闖藍莓藍海 「有機友善」在地現採完熟風味搶攻鮮果藍莓市場

藍莓富含花青素,亮麗的藍色系可以為甜點增添天然的浪漫氣息,視覺的亮點是小漿果藍莓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今年獲選百大青農的楊士藝,就讀碩士班時就開始種植藍莓,目前有4分地的藍莓可收成,另外再承租6分地正在培植植株中,「藍莓是高經濟價值的作物,求學時期就決定種它研究它了,其實我自己也滿喜歡藍莓,因為酸酸甜甜的」。